氰化镀铜故障及其处理方法:铜件表面镀覆镍层结合力差
发布日期:2012-04-06 浏览次数:1812
可能原因 | 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 (1)前处理工艺不合理,除油液温度过高 | 铜件电镀工艺流程是在碱性硅酸盐中去油一冷水洗一浸酸一水洗一镀镍。发现去油槽液温度过高,工件变色,在进入水洗槽前,工件表面带出的去油液已干燥,在铜件表面形成固体碱膜,随后的水洗、浸酸、水洗不能将它除去,致使镍层与铜层结合力差 在电镀工艺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忽视高温除油后面的热水洗净工序,去油液中一般会有硅酸钠,工件在热槽液内,蓄热的能量较大,工件一出槽,若黏附污物,表面很快干涸,形成碱膜,最为严重的是硅酸盐膜,在后工序水洗也难以清洗,不易察觉,一旦浸酸形成硅胶,一般的水洗无法除去,严重者用砂纸都难以除去,影响后继镀层的结合力。要解决此类异常,除了对除油液加强维护保养,随时清除表面漂浮污物,规范工艺参数和标准作业以外,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除油工艺流程为“除油一热水洗一水洗一”,特别强调的是热水洗的温度应比除油液的温度低5~10%。在实际生产中发现,产生硅胶与镀种有关。使用含有硅酸盐的脱脂剂再镀铜、镍镀层时,发生此类异常的概率较大,而镀锌、锡等镀层时,这种现象却较少发生 处理方法: a.降低去油液的温度,使铜件表面不生成不溶性的硅酸盐膜; b.合理设计前处理的工艺流程 |
|
免责声明:
1、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