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油除锈一定要彻底。前处理不良往往是磷化不上或磷化不全或磷化膜发花(局部有油膜)的主要原因。除油最好用低碱型的;除锈不可用若丁作缓蚀剂。 (2)常(低)温磷化表面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以胶态磷酸钛表调剂最好,浓度为1g/L~3g/L,pH=8—9,溶液要呈乳白混浊态,表调时间>30s。如果表调液变成透明状则失效。表调液应常调整勤更换。 (3)Zn2+、P043-和促进剂是为常温磷化提供内动力的关键因素,Zn2+1.5g/L~5g/L、P043-l5g/L~25g/L之间变化,喷淋偏低,浸渍磷化偏高。如果用于阴极电泳则Zn2+应控制在2g/L以下,并加入少量Ni、Mn等以提高P比值和膜层的耐碱性。当总酸和游离酸正常时,磷化速度慢往往是促进剂不足。但促进剂过量在低酸、低温下最容易导致钢铁钝化,磷化不全,取出干燥后见到蓝彩色膜,这时略提高游离酸度即能正常工作。 (4)要正确认识和掌握游离酸、酸比、pH值和温度的相互关系。游离酸度高则磷化慢,甚至不上膜;游离酸低又易造成钢铁的钝化,零件上有彩色膜,磷化膜不连续或无膜。 酸比值与温度和pH值要相互协调。随温度升高,酸比值要降低,pH值要小些;温度低时则相反,酸比值和pH值都要大些。浸渍磷化比喷淋磷化的总酸度、游离酸度高些,酸比值小些。它们的相互关系,列于表9—2—11。 表9—2—11 总酸、游酸、温度、酸比、pH值相互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上述关系,磷化处理就很顺利。 (5)常(低)温磷化虽可在10℃~45℃下使用。但温度太低磷化时间长、药品消耗大、磷化质量下降,因此很不合算,最好在20℃~40℃下使用,以25℃~30℃最佳。 (6)轻铁系磷化虽比锌系膜容易掌握,但需掌握膜外观与耐蚀性的关系,通常蓝色或蓝紫色膜较薄而疏松,耐蚀性差,以金黄带彩膜耐蚀性最好。其膜外观和质量同样与温度有关,温度<15℃,处理时间要15min~25min;20℃~25℃,大于10min;25℃~30℃,为7min~8min;35℃以上时,为4min~5min。铁系磷化pH值2.5左右最好,pH值>3.2要加浓缩液或磷酸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