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技术 » 电镀工艺 » 正文

FB氰化镀银光亮剂的使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2-12-03  浏览次数:1342
核心提示:FB氰化镀银光亮剂由复旦大学研制生产。在宁波地区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有关其使用方法未见文字报道。本人结合本单位几年来的使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妥之处望同行指鉴。
 

FB氰化镀银光亮剂由复旦大学研制生产。在宁波地区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有关其使用方法未见文字报道。本人结合本单位几年来的使用,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妥之处望同行指鉴。

1 镀液成份及操作条件[1]

 


 

以上材料均为分析纯级。

其中FB 1为主光剂,FB 2为辅助添加剂。在连续生产的条件下,光亮剂消耗量为:FB 1 300~350ml/kAh,FB 2 50~100ml/kAh。

2 FB氰化镀银光亮剂的使用

FB氰化镀银光亮剂的使用表现出特有的特征。

2.1 优势

2.1.1 配槽时两种光亮剂添加量比说明书[1]中要求的10ml/L量少,实际配槽添加量为2~5ml/L即可。

2.1.2 两种光亮剂搭配比例在配槽和生产中并不十分严格,有利于操作。

2.1.3 出光速度快,在2~5min内镀层全部光亮,覆盖能力特别好。

2.1.4 其价格比较便宜(与进口的同类型镀银光亮剂相比),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光亮剂宜存放在低温干燥处。

2.2 不足

2.2.1 泡沫量大,泡沫有时高出液面5~10cm。

2.2.2 随电镀时间的推移,镀液表面有类似油膜状物质,开始误认为是操作不小心带入,但对生产无影响。

2.2.3 FB 1是一种带有多个不饱和键的有机化合物,在镀液中久置也易分解失效[2];FB 2是一种分子量比较大的表面活性剂R1R2SO3Na,故分解产物分子量大而多,还不易处理。这种分解物易沉积在银表面呈白膜状,且形状大小不一,直接影响镀层质量。常规处理方法是不行的,具体处理方法可参阅有关文献[3]。

2.3 FB氰化镀银光亮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2.3.1 新配槽或大处理后两种光亮剂添加量为2~5ml/L;日常生产中消耗量按说明书中计算:FB 1300~350ml/kAh,FB 2 50~100ml/kAh。

2.3.2 两种光亮剂临时混合后添加,少加勤加,切勿一次添加造成一天中镀件光亮度不均匀。

2.3.3 底层氰铜一定要光亮,无结斑、无划痕等病,有利于节省镀银光亮剂。如铜层不光亮或有结斑,最好先返镀好铜。铜层厚度>5μm利于银层抗变色能力的提高。

2.3.4 只有严格按计算量添加FB 2辅助剂,泡沫量会少些。

2.3.5 大处理时间为夏天5个月左右,冬天6~8个月。因光亮剂分解的有机物杂质与温度成正比关系。镀件铜底层非常光洁而银层上有形状大小不一的白色絮状沉积物时,必须进行镀液处理。

3 FB氰化镀银光亮剂与镀液各成份的关系

当镀液中各成份配伍得十分恰当时,光亮剂发挥的效果最优。但其中某一成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当Ag+含量下降时镀层会出现一层浅蓝灰色的膜而不光亮,特别严重时银镀层非常薄而发黄。分析添加至正常范围时镀层光亮。当Ag+含量高于35g/L以上时,其它成份也随之上升,都能镀出良好的镀层,只是电镀时间可缩短些。

(2)KCN含量正常时阳极板呈光亮,当KCN含量下降时阳极上有一层厚厚的灰膜,银镀层颜色呈土灰色无光;当KCN含量过高时,阳极溶解呈颗粒状,沉积速度下降,产品的颜色呈深土灰色,光亮剂再添加也无济于事。

(3)KOH主要是pH值调节剂,当刚配好槽未添加KOH时镀层发黄,平常生产中也不能少,但超过10g/L则浪费。

(4)温度高于35°C时光亮剂消耗量会增加,对镀层的质量基本上无影响,不过分解的有机杂质较多;低于5°C时也不用加温,仅出槽时镀层颜色略灰,清洗后放入100°C纯水中,1~3min即可光亮。

4 结束语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FB氰化镀银光亮剂是较好的光亮剂,只要操作得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