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技术 » 研究报告 » 正文

巧用赫尔槽试验调整电镀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8-10-18  浏览次数:7076
核心提示:用赫尔槽试验调整电镀液是行之有效的简捷的方法。本文针对光亮酸性镀铜、光亮镀镍、镀铬、氯化钾微酸性镀锌、锌酸盐镀锌等几种最常用的镀种,总结了笔者几十年来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作者:袁诗璞

3 光亮镀镍

影响光亮镀镍效果的因素太多,而不仅仅取决于光亮剂。利用赫尔槽试验可以调整出良好的效果。

3.1 硼酸含量的判定

硼酸被广泛用作微酸性电镀液作pH缓冲剂。在光亮镀镍中,硼酸还有细化结晶,提高光亮整平性及扩展低DK区光亮范围的作用,应予充分重视其含量以控制在使用液温下无结晶析出为限。

3.1.1从低温结晶状况判定

低温镀亮镍至今尚未开发成功,液温一般在55℃一60℃,不能低于45℃。用烧杯取热的镀液,冷却至室温,应有较多结晶;若结晶太少甚至无结晶,肯定硼酸少(可与含量45g/L一50g/L的正常镀液作比较)。不连续使用的亮镍液,重新加温后,应先将槽底结晶的硼酸充分搅溶后再生产,否则镀液中实际含量不足,会影响电镀效果。

3.1.2赫尔槽试片上的反映

55℃左右搅拌镀3min(2A),若试片高中DK区有灰白现象(润湿剂又足够时),补加5g/L左右硼酸则有明显好转,为硼酸不足。

55℃左右1A搅拌镀5min,若低区光亮性不足,而pH值又不低,光亮剂足够,可试加5g/L左右硼酸,若有明显好转,则硼酸不足。

3.2 镍盐判定

新配亮镍液,55℃左右3A静镀3min,试片高端应无烧焦。若生产槽液,赫尔槽2A静镀都有烧焦,而pH值正常,不差硼酸,则主盐不足。此时可视情况补加镍盐。当氯化镍正常时,镀液应带墨绿色;若镀液只是淡的绿色,可能氯离子不足,应补加10g/L左右氯化镍;若镀液带墨绿色,可补加20g/L左右硫酸镍。

主盐浓度不足,不仅烧焦区宽(允许DK小),光亮整平性也变差。

3.3氯离子判定及调整

氯离子在亮镍液中通常用于阳极活化剂,防止镍阳极钝化。实际上,由于氯化镍的扩散系数远比硫酸镍大,因此,足量的氯离子有助于提高镀镍液分散能力和扩展低DK区光亮范围,其作用有时还非常明显,因而新配液的氯化镍含量不宜低于45g/L。

3.3.1从镀液颜色判定

当氯离子少时,杂质少的镀液呈浅绿色;而当氯离子足量时,应带墨绿色,但当镀液中Fe²+、Cu²+及有机杂质过多时,色泽也深,因此,从颜色判定,应有足够经验。

3.3.2赫尔槽判定

当镀液pH在4.6—5.0(用原上海试剂三厂3.8—5.4试纸测量)时,1A搅拌镀5min,低区光亮性差,补加光亮剂后效果仍不理想,若补加8g/L一10g/L氯化镍,改善明显,则肯定氯离子不足。

3.4 润湿剂的判定

润湿剂不仅能降低镀液表面张力,防止气体针孔麻点,它们也是表面活性物质,能起到阴极极化作用。试验过多次,新配亮镍液不加润湿剂时,很难得到光亮细致镀层,甚至赫尔槽试片高中DK区镀层发花。某些润湿剂还可扩展低DK区光亮范围。

3.4.1从表面张力判定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K12)时,取一段细铁丝或铜丝,绕一个夺φ100~φ120圆圈,从镀液中轻轻提起,若其上一层液膜在10余秒钟不破,则润湿剂足;若无液膜或不能维持5秒,则润湿剂不足。也有人认为,若用φ80圆圈,液膜30秒都不破,则润湿剂过多。空气搅拌时采用低泡润湿剂,其对表面张力的下降作用差些。圆圈直径可依润湿剂种类不同,摸索出经验。

3.4.2赫尔槽试验时的反映

要从赫尔槽试验判断润湿剂是否足量,只能在静镀时仔细观察电镀时试片表面气泡滞留情况及镀约10min。镀层较厚时看镀层有无麻点。若试片在搅拌镀时,高DK区有发花现象,加入润湿剂后则不发花了,说明润湿剂太少。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作润湿剂,搅拌镀时镀液表面应有较多气泡;若气泡太少甚至无气泡,则K12过少。

3.5 光亮整平性试验

光亮剂无法分析,常用赫槽试验来作调整。

判断是否因光亮剂不足或质量不良引起光亮性差或光亮范围窄,应首先确认硼酸、润湿剂、主盐、CL-、pH值等正常,因为这些条件不好,也会严重影响光亮效果。若要比较不同光亮剂的效果,应采用同样的基础液。若只在旧溶液中补加新选择的光亮剂,则受旧液中原光亮剂的影响,可能造成比例失调或协同效应不一样而影响试验结果。

3.5.1整平性判定的简易方法

无粗糙度测试仪器的企业,只能用简易办法判定整平性。其方法如下:用铜试片,磨光抛光成镜面。手工除油后,用640号以上的水砂纸,在试片中部沿长度方向用手工细心均匀地拉出宽约5mm的一条细砂路子,镀后比较砂路的填平程度及范围。整平性良好时,2A搅拌镀5min,从高端算起,应有6cm一7cm长度的细砂路被填平。

3.5.2高中DK区光亮性不良

试片直接用细砂纸砂平,均匀而不抛光,2A搅拌镀3min,若高中DK区亮度不足,按配方量的1/3补加光亮剂,应得到很光亮镀层。若光亮剂加后光亮性仍差,再按1/3量补加,还不行,则为光亮剂本身质量不良或主盐、硼酸太少,镀液太稀。

3.5.3低DK区光亮性差

提高低DK区光亮性,一直是追求的目标,这对滚镀亮镍特别重要。性能良好的光亮剂在正常的镀液中,1A搅拌镀5min,试片应达全光亮。

2A搅拌镀5min,若高中DK区亮度不足,补加光亮剂后,试片均光亮,则系光亮剂过少,光亮剂质量可以。对于分为主光剂与柔软剂两种的添加剂,当比例失调后,低DK区亮度也不足。多数柔软剂中除初级光亮剂外还加有低区走位及杂质掩敝类中间体,多加一点柔软剂,也可能改善低DK区光亮性。但柔软剂加入过多。可能镀层含硫过重,镍层易钝化,套铬时可能发花、易起黄膜。

补加光亮剂或柔软剂后,高中DK区光亮性很好,低DK区仍差,则可能是:

(1)光亮剂本身光亮范围不宽,应换用性能良好的光亮剂或加入适量性能良好的低区走位剂,再试;

(2)pH值过低。若因镀液主盐浓度过低镀层易烧焦时,不及时补加镍盐而靠调低pH值来应付生产,则只会加大光亮剂用量及消耗量,低DK更难镀亮。应补加镍盐,调高pH值再试;

(3)硼酸过少也影响低DK区光亮性及整平性,试加入10g/L硼酸再试;

(4)氯离子过少,光亮范围也窄,试加10g/L一20g/L氯化镍再试;

(5)杂质过多。特别是是采用铜—镍一铬工艺时,亮镍液中很易引入铜杂质,铜不太多时,低DK区亮度差,过多时,低DK区镀层发黄、发灰甚至发黑,加光亮剂起亮效果也差,应除铜后再试。加入低区走位剂有时也有效。

3.6 杂质判定

3.6.1铜杂质及其处理

赫尔槽1A搅拌镀3min,若镀层低DK严重发灰,甚至发黑,试片上方也有一线发黑,最大可能是铜杂质过多。此时可试加黄血盐稀溶液,搅拌、过滤后再试。若明显好转,则肯定铜杂质过多。再精确试验黄血盐最佳加入量。加黄白盐或QT除铜剂的最大麻烦是生成的沉淀多,过滤麻烦。市面上有多种除杂水,当铜杂质不多时,加入后络合共沉积,将铜杂质镀出来。但应随时、经常使用,一旦铜过多,效果也就不太明显。这类物质加多了也有害处。会影响镀层光亮性。因此,仔细操作,尽量减少铜杂质的引入,才是至关重要的。

3.6.2硝酸根

铜件镀镍前多数仍离不开用含硝酸或硝酸盐的酸洗液进行酸洗,清洗不净,易向亮镍液引入硝酸根,加入劣质硫酸镍,也易引入NO3-。

赫尔槽3A静镀3min,若高端烧焦,起皮且发黑,可能NO3-污染。再用无镍层的铜试片lA搅拌镀3min,若低区镍层漏镀,则肯定无疑。

确认NO3一污染镀液后,可在强烈搅拌下试加稀的亚硫酸氢钠溶液(约0.01rnL),250mL镀液中加lmL,搅拌数分钟,再加热后用铜试片lA搅拌镀3min,若漏镀明显减少,再试验确定加入量。注意,过量的还原剂又反而使漏镀区加宽,且亮镍层易泛黄。若不慎将亚硫酸氢钠加入过量,可再试加0.2mL/L一0.5mL/L双氧水,加温搅拌15min以上,再试。

3.6.3铬酸根

亮镍槽离铬槽太近,因铬雾可能引入CrO4²-,少数情况下挂具可引入,笔者也经历过向亮镍液中加入镀铬液的恶性事故。

赫尔槽2A静镀3min,若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作润湿剂,可见产生气泡异常增多(铬酸根使阴极电流效率大大下降),镀层发灰(硝酸根不会使镀层发灰)。铜试片lA搅拌镀3min,低区严重漏镀,则很可能为铬酸根污染。

此时可试加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溶液,加热、搅拌、过滤后再按上法试验。若ηk上升,低区漏镀减少,则CrO4²-污染无疑。彻底去除CrO4²-,要加过量保险粉,而其过量后,镀层低Dk区又可能发灰、发雾。此时可试加较大量双氧水,加温到55%一65℃,搅拌20min以上,氧化保险粉,再试,直到镀层正常(同时要调整光亮剂)。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