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镀厂发现锌酸盐镀锌溶液沉积速度缓慢,覆盖能力差。曾向笔者请教,笔者提出该问题多由“四偏低、一偏高”引起,即溶液浓度偏低、添加剂含量偏低、电流密度偏低和溶液温度偏低,以及三乙醇胺含量偏高。但这些可能原因都被厂方一一否定了。 原来溶液在两星期之前已经化验过,锌、碱主要材料还略高于原工艺配方范围,氧化锌11.7g/L,氢氧化钠138g/L;当时正值三伏季节,溶液温度肯定高于工艺条件要求,添加剂加过多次,电流密度也作过多次调整。 为此笔者去了现场观察,发现添加剂已不能再加,镀出的工件已见有稀稀落落的气泡,电流密度粗略的估算也已在允许电流密度的上限,化验报告的数据应该是可信的(是专业电镀化验的)。这时笔者找来一只烧杯舀了半杯溶液,想从溶液的颜色中寻找这一故障的线索,如颜色加深了有可能是三乙醇胺浓度过高。见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溶液似乎较稀,不如原配制时稠。分析可能是三乙醇胺过低了。于是笔者对溶液进行了化验。 笔者的判断得到证实,化验结果显示,氢氧化钠只有83g/L,氧化锌也只有7.5g/L,与协作厂化验报告比较数据差别较大。据厂方说当时工作量不大,溶液中有效成分不可能消耗如此之快。 于是笔者重点检查了镀槽周围,看是否有渗漏的迹象,结果发现在靠背面的右角离地面近处有碱迹,仔细看溶液在涓涓流着。当时笔者问操作者是否天天往溶液中添加自来水,对方说每天使用前要加2~3cm自来水,认为天气热,溶液蒸发快,工作时溶液随工件的带出也不少。其实当时虽是夏季,但不加温的溶液不会有多少蒸发,而工件的带出则更少,况且有随工件带出,也有随工件带入的水分。 随后笔者指出了厂方还未发现的隐患。经镀槽修复和溶液浓度调整后这一故障现象已彻底得到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