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技术 » 电镀工艺 » 正文

我们来算一下,滚筒孔眼处的电流密度到底有多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8-03-18  来源: 滚镀工艺技术  作者: 侯进  浏览次数:1123
核心提示:请参照往期文章滚镀过程中零件的运行状况,你有必要了解一下。从文中可知,滚筒内零件运行的三个阶段中,以零件运行至t1 阶段(即

请参照往期文章«滚镀过程中零件的运行状况,你有必要了解一下»。从文中可知,滚筒内零件运行的三个阶段中,以零件运行至t1 阶段(即紧贴滚筒内壁表层零件位置的阶段)时对滚镀的影响最大。因为此阶段孔眼处的瞬时电流密度较大,镀层易烧焦产生“滚筒眼子印”,则制约设定的平均电流密度上限难以提高,则镀层沉积速度难以加快。而其他两个阶段影响相对较小。那么,滚筒孔眼处的电流密度到底有多大呢?

 


图1 圆孔的正三角形排列方式

 

现以生产中使用较多的滚筒开圆孔的正三角形排列方式为例,推导并计算孔眼处的电流密度到底有多大。如图1所示,滚镀件上某点通过孔1后,并继续通过孔1与孔2之间的非孔眼部分为一个工作周期,且通过孔1的时间为ton。通过孔1时有较强的电流作用,称此时的电流密度为瞬时电流密度jp。通过孔1与孔2之间的非孔眼部分时电流极弱,可近似地视其为零,且通过的时间为toff。则在一个工作周期内,某点通过孔眼部分的时间ton占整个工作周期(ton+toff)的比例为该点的工作比,可表达为γ%=ton/(ton+toff)×100%。设镀件随滚筒转动时与壁板相对错动的速度为v,则ton=d/v,toff=(ltan60°-d)/v,由此可推导出此种开孔排列方式下的工作比γ%=d/ltan60°×100%=0.58d/l×100%。

滚镀件上某点运行的一个工作周期分为两部分,即该点通过有电流作用的孔眼部分和通过无电流作用的非孔眼部分。则如果不考虑阳极或其他因素影响的话,工作周期内的平均电流密度jm等于通过孔眼部分的瞬时电流密度jp乘以工作比γ%,即jm=jpγ%,则jp=jm/γ%=jml/0.58d。例如,一种常见的滚筒开圆孔正三角形排列方式,孔眼直径为2mm,孔中心距为5mm,给定的平均电流密度为3A/dm2,则此时孔眼处瞬时电流密度jp=jml/0.58d=(3×5)/(0.58×2)≈13A。

由此可见,虽然给定的平均电流密度并不大,但孔眼处的瞬时电流密度却很大,若超过所使用溶液的电流密度上限,镀层即烧焦产生“滚筒眼子印”。缩小孔眼处瞬时电流密度与平均电流密度的差距,可使jm上限提高,则镀层沉积速度加快。例如,假设孔眼处的jp是jm的四倍,jp上限为12A/dm2,则允许使用的jm上限为3A/dm2。如果将jp与jm的差距缩小至三倍,则jm上限可用到4A/dm2,则镀层沉积速度加快。改进滚筒开孔的排列方式、改变阳极布置等,可使jp与jm的差距缩小,篇幅所限,这部分内容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陆续介绍。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