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着色的色泽较多,是所有金属中着色的色彩最多的金属。其色彩通常与生成膜的组成有关:如绿色是碳酸铜,黑色是硫化铜或氧化铜,红褐色是氧化亚铜,蓝色是碱性铜氨络合物等。但也不绝对是生成膜的组成,铜的氧化膜也会呈现多种色泽,关键在于氧化膜厚度的变化,氧化膜厚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色泽。 1.多彩色 把工件放在温度在150~200℃的电烘箱中,随着氧化膜的增厚,色泽也由浅红逐步变化。铜上氧化膜的增厚与色彩的变化见表3—5。 表3-5铜上氧化膜的增厚与色彩变化
注:lÅ=0.1nm。 温度越高氧化膜增厚越快,时间越长氧化膜也越厚。 2.红色(一) 配方如下:
铜所含有砷、铁、铅等杂质有时使膜层生成褐色,并使成色迟缓。 3.红色(二) 配方如下:
若在上述溶液中较长时间浸渍,铜很快被侵蚀。就表面而言,薄的氧化铜很快就被剥离了,工件表面呈红色。 另一个方法是:把铜置于950~1000℃中加热5~10min,立即急速冷却并浸入上述溶液中,表面薄的氧化膜被剥落而生成红色。 4.蓝色(一) 配方如下:
5.蓝色(二) 配方如下:
此液若温度过高,则不能生成好的色调。 6.蓝色(三) 配方如下:
7.蓝色(四) 配方如下:
8.蓝色(五)(阴极电解) 配方如下:
9.蓝色(六) 配方如下:
在浸渍过程中,色泽会变化并由浅至深。过程如下:浅红.(20s)→深红(40s)→淡紫(609)→深紫(80s)→浅蓝(120s)→深蓝(140s)。 若时间过长会变成银灰色。 10.褐色(一) 配方如下:
11.褐色(二) 配方如下:
12.褐色(三) 配方如下:
13.褐色(四) 配方如下:
14.褐色(五) 配方如下:
为增加膜的耐磨性,可进一步在同样成分的两倍浓度溶液中浸渍或在硫酸铜溶液中浸渍5s。 15.褐色(六) 配方如下:
16.褐色(七) 配方如下:
用此溶液着色后,呈带红光的褐色。 17.褐色(八 配方如下:
18.褐色(九) 配方如下:
19.褐色(十) 配方如下:
20.褐色(十一) 配方如下:
21.褐色(十二)配方如下:
22.褐色(十三)配方如下:
23.黑色(一) 配方如下:
24.黑色(二) 配方如下:
25.黑色(三)(阳极电解) 配方如下:
本法是阳极电解氧化法。入槽后要不通电预热l~2min,再接通电源,先用0.1~0.5A/dm2电流电解5min,然后再升高电流至正常值。 阴极用不锈钢板或钢板,面积要大些,阴阳极面积比不小于5:1。 氢氧化钠含量若偏高,膜层疏松,结合力差;含量偏低,电流范围狭窄,沉积速度减慢。 着色液温度小于60℃时,膜层呈微绿色,且疏松;若大于90℃,铜自身溶解快,膜层薄。若升高温度结合提高电流密度,可缩短氧化时间,但易产生过腐蚀。 阳极电流密度小于0.5A/dm2,膜会呈不均匀红褐色;若大于1.5A/dm2,则造成过腐蚀,生成疏松膜。 为了得到深黑色,可再加入0.1~3g/L钼酸钠或钼酸铵。 氧化所需时间可根据观察电解变化情况来掌握。当阳极开始析出氧气和槽电压急剧升高时,氧化膜已形成,在带电情况下出槽。 铜合金在此溶液中氧化可在稍低温度下进行。 26.绿色(一) 配方如下:
27.绿色(二) 配方如下:
28.绿色(三) 配方如下:
29.绿色(四) 配方如下:
30.绿色(五) 配方如下:
31.古铜锈绿(一) 配方如下:
此液配好后,用浸渍法或喷雾法涂于铜上,在室温下干燥即成。 32.古铜锈绿(二) 配方如下: 本法要配A、B两种溶液。
着色时先将A液涂于铜表面,再涂覆8液,数秒后即形成铜绿,在室温下干燥即成。 33.古铜锈绿(三) 配方如下:
采用喷涂、擦拭或浸渍均可。 34.古铜锈绿(四)(阳极电解) 配方如下:
35.多层次色(一) 配方如下:
变色过程:金红(3~6min)→杨梅红(9~12min)→宝蓝(12~18min)→铁灰(18~21min)。提高温度,则会加快着色过程,色调均一难以控制。 36.多层次色(二) 配方如下:
这是硫化物与氧化剂的组合着色溶液。膜从褐色到黑色的过程中,缓缓出现褐色→红褐色→红紫色→青银色→银色→白金色→黄金色→赤金色→青橙色→绿色→绿紫色→藤紫色→藤青色→鼠色→铁灰色→青黑色。着色温度为室温。 37.多层次色(三) 配方如下:
变色过程:褐色(30s)→红色(45s)→橙红色(1min)→淡黄色(1.5min)→金色→(2min)→黄金色(2.5min)→桃红色(5min)→紫色(7rnin)→绿色(10min)→黑色(14min)→黑红色(15min)→黑色(16.5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