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东莞:仍需不断摸索经济发展的良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08-09-19  浏览次数:756

在非议中挣扎的东莞,正经受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危机---东莞的15000家外企,几乎无一例外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的冲击,企业盈利不同程度下滑。政府一边"防空",一边澄清关于东莞的种种流言。

 

一边是妖魔化言论,一边是据理力争的辩护。东莞真的令人费解吗?危机当前,只有从市场要素和竞争力角度还原真实的东莞,才可能提供具有现实参照意义的产业升级之道。

东莞缺少资金和人才吗?

 

今年上半年,东莞引进外资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6月份引进外资宗数同比下降104宗,增速下降14%.迫于形势,东莞市政府将引资变成责任制,下发给区镇,定期考核。东莞试图通过引资弥补加工制造业迁出留下的空洞。但7月份合同引资数额继续下滑至17%,形势不容乐观。

 

所有制转型的困惑

 

除了大力引资,东莞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外企进行所有制转型,由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此举主要目的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内销市场。但香港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表示,开始时大部分港企转型欲望不强,因为规定要停产3个月,生意早黄了,转型就失去了意义。8月份粤港联席会议时,广东省已作出让步,承诺港企可不停产转型。梁百忍认为,此举有益,但急盼广东省给予转型企业像本地民企一样的"同等同民待遇",不要让这些企业出不去,也进不来。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之时,国内消费能否活跃,关系到内销的成败。正如梁百忍所言,企业家最聪明,他们在进行各种尝试,东莞有企业将货物运到香港报关,再掉头回来,美其名曰"出口转内销"。

 

梁百忍表示,珠三角的优势之一,是拥有对国际贸易、市场经济认识深刻的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相对较高,也非中国其他新兴市场可比。但他认为,政府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政策没错,但希望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更细致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完善的产业配套,是珠三角制造业的命根子。不要因为电镀厂有污染就忘掉所有电镀企业,因为这可能废掉机械、玩具等一整条产业链。

 

台达电子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也表示,在石碣镇,台达厂周边有四五十家企业,专门为台达厂供应零配件,台达搬到哪里,这些厂就会跟到哪里。台达厂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98%以上来自广东,而且大部分都可在15分钟内送到,这是多年形成的产业配套体系,鱼水相得,地方应予珍惜。

 

雄厚的民间财富

 

中小企业融资难,被许多人认为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但无法否认,经过30年经济增长,东莞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财富,政府财政更是富可敌省。大型企业自有资金足敷使用。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国际通病,东莞藏富于民,有的莞人盖医院和星级酒店,一分钱不贷,全部使用自有资金。若能像顺德一样,把散落民间的资本集中起来,供企业转型或二次创业,亦不失为两全之策。

 

创业者的"鲶鱼"效应

 

东莞户籍人口有160万,外来人口却近千万。刘志庚任东莞市委书记后,外来工被称为"新莞人"。但不少"新莞人"想享受东莞经济成果却不顺利。曾纪坚说,有一次他给一名员工申请调入东莞户口,被拒绝了,他对民政人员说,"一个外地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别人培养的,这么好的人才你都不要,真傻!"

 

安必信会计集团创始人孙坚是一个来自河南的"新莞人",他开展的会计师培训业务,培养了大量会计人才,在东莞十分抢手,该公司的杰出表现证实了梁百忍的推断,专业人才培训,既可推动东莞产业升级,同时又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

 

本来是普通打工仔,在厂里学到技术后,出来自己创业,成为百万富翁。这样的故事在东莞不胜枚举,他们被视为有创业精神的"鲶鱼"。东莞人被认为务实能干,但缺点是小富即安,"鲶鱼"的活力,将给东莞企业家"二次创业"形成有益的刺激。

 

数字东莞

 

●东莞工业用电供应不足,上半年影响外贸出口24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7.6%.预计下半年紧张局面更为严重。

 

●东莞已有外企以内设机构形式设立的研发机构187个,另有4家外企以独立法人形式设立研发中心。

 

●今年1-7月份,东莞共有47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

 

成本压力 大厂小厂隔若天壤

 

与服务业不同的是,加工贸易企业不能将价格上升转移给消费者。而东莞的15000家外企中,加工贸易企业占了多半,他们面对成本上升压力时,有规模的大厂和小型加工厂境遇各不相同。

 

"如果你敢把工厂搬走,我就揍你!"台达电子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笑称曾被东莞当地干部如此"威胁"。"其实我们没有搬迁计划,3万人的厂,哪能说搬就搬?"

 

2007年,这家在东莞扎根十余年的台资企业,利润率从30%下滑到17%---台达所需的电子原材料价格在两年内上涨了5%.

 

多数加工贸易工厂还没这么高的利润率。东莞人温健文在一家港资胶袋厂任厂长多年,"原材料涨价5%,工厂就不怎么赚钱了。"温健文直摇头,为保住固定客户,他不得不接单生产,但状况未见改善。

 

在曾纪坚看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汇率波动,对台达这种强势大厂,即便影响利润,也是些微的。

 

但汇率波动对温健文的打击毫不留情,最多时才100人的小厂,在有限的几天内加班生产,装进货柜送上船后几个小时,汇率一变,总共一万多块钱的利润便化为乌有。

员工工资也上升20%.温健文不得不裁员,然后逼工人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但对高级熟练技工不能太苛刻,"逼急了他们会跑,很难再找到合适的。"

 

不过曾纪坚不愁找不到工人。台达普通员工的工资,也略高于其他工厂,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一些福利待遇,足以留住一批青年女工。不过情况正在变化:"以前工人上门求职,现在没有了,要去职介所招人。"近两年,台达的薪水涨幅只有5%,但仍然有吸引力,"我们不会缺工。"

 

用电短缺让温健文深感头痛。"停三开四,要么就停四开三。"一星期只有三四天供电,为不耽误交货期限,就要逼工人在没电的日子里睡觉,养足精神好加班。台达不受缺电的困扰,因为他们自建厂之始就自备发电机。地方政府对台达这种大企业,给予比较特殊的能源优待。"即便用电稍超过20%,政府也不会拉闸。"曾纪坚表示,大企业有能力自己供电,在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中拥有较多话语权,不容易被小问题绊倒。

 

台达多种电子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40%以上,在全球市场拥有定价权。近期台达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了出厂价格,平均涨价15%.这是温健文的小厂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一提价就会失去老客户,一张订单也得不到。"在温健文眼里,提价的后果就是关门。经历近两年的观望,温健文的香港老板已打定主意,今年底关厂。而曾纪坚在东莞的7个厂区中,有两个正在进行二期扩产建设。

 

技术追求 港企、台企竞争力之别

 

同是把珠三角当作"大车间",港企和台企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对技术的追求上。很多台企创业伊始便追求技术创新,成立研发部门,从简单的外观设计迈入核心技术创新。而多数港企,过度依赖珠三角丰富的资源,缺乏充沛的创新动能。

 

东莞的15000家外企中,港企约为9000家,台企约为5000家。从1978年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始,港企开辟了前店后厂的格局。

 

"80年代中国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港商有顾虑。"香港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称,港商真正开始大规模投资珠三角,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台商进入东莞,也始于90年代初,但由于制度原因,他们需要借用港资身份。当年的台达,就是以港资身份在东莞开了第一家变压器工厂。其时的盛况不亚于18世纪美国的西部淘金热,东莞人得意地称作"遍地开花"。

 

但梁百忍认为,当时的投资狂热也为今日的加工贸易企业困境埋下了伏笔。以港企为代表的三来一补企业,可以从香港得到大量国际订单,靠简单的来料加工就足以赚钱,两头在外,截留价差。对投资者来说,这是极为便捷的赚钱渠道。据广东外经贸厅统计,改革开放30年中,香港投资广东的9万多家工厂中,有5万多家是加工厂。

 

90年代中后期,台企开始直接到东莞投资。其惯常的做法是把技术含量高的研发部门留在台湾,而将加工厂开设在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更低廉的珠三角。台达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点:台达至今已拥有东莞、天津、芜湖、苏州、郴州等5个生产基地。东莞是国内加工贸易主厂区所在地,在台达每年40亿美元销售额中,东莞基地的产出占70%.

 

今日的台达,在台湾已没有一个车间,所有的加工厂都放在大陆。很多台企在中国走的路,与台达相似。台湾电子信息加工业在东莞的茁壮成长,给东莞带来了国际PC工厂的美誉,98%的PC零配件可在东莞找到,十余种PC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国际市场份额的10%以上。"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是东莞产业地位的真实写照。

 

但反观多数港企,由于过度依赖珠三角丰富的资源,缺乏充沛的创新动能。"30年来,香港加工贸易企业在珠三角大量铺开、重复建设,在低层次上开展价格竞争,当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加工贸易企业立即丧失竞争力。"梁百忍说。

 

总部经济 不大不小的谬误

 

东莞有5000家台企,但鲜有把技术研发移至东莞的。从珠三角整体看来也是如此,除了顺德等民企发达的地区,研发能力不足,似是广东经济的先天不足。

 

某著名品牌手机厂在东莞有研发部门,但仅限于设计手机外壳,可想其技术含量不甚高超。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情况与之类似。所以东莞拥有的,不过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东莞没有台企的总部,如果说有一些企业设立以"总部"冠名的机构,往往名不符实。在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看来,在东莞谈论"总部经济",有点荒唐。

 

在2007年初,东莞进行产业、城市双转型时,曾有人号称在东莞搞总部经济,学者和业者对此少有认同。

 

丁力认为,港企的"前店后厂"---前面的香港只是接订单,后面的广东只管生产。根本没有技术研发团队,更没所谓的"总部"。有些国人对"总部经济"认识不甚明确,丰田汽车在北京有所谓的"中国区总部","但这个总部的功能只是处理消费者投诉等事务,真正的丰田总部在东京,那才是丰田汽车的‘决策中心’"。

 

总部经济行不通,大量迁出东莞的鞋厂倒摸索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厚街的一些鞋厂,联合组织进行"鞋业研发",共享科技成果,但该组织还是雏形,冠之以"东莞鞋业总部"为时尚早。

 

华为入驻松山湖,被视为令人惊喜的举措。在市场压力和政府推动下,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向品牌战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目前全市185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215个,9成以上已在国内注册商标。这些企业由贴牌生产转向品牌营销,开拓之路艰难,能否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存活长久尚属未知。

 

在此情形下,台达在东莞设立200人的电源研发队伍,令人眼前一亮。这或许是东莞产业升级的一条通衢---如果台企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研发逐步移到东莞,在台湾发展高端技术研发,对东莞和台湾的未来均善莫大焉。曾纪坚表示,台湾有人担心这会导致"产业空心化",但他认为只要不是机密核心的技术,大可放在东莞,又可以低廉价格聘用大陆丰富的人力资源。此举若可顺利实施,东莞产业升级和转型成功指日可待。

 

从"换鸟"到"育鸟"

 

政府对产业转移和升级政策有更深考量

 

人们注意到,在最近的政府报告中,最初的"腾笼换鸟"改成了"腾笼育鸟",从"换"到"育"。"换",意为请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企业走开,将资金密集型、高新技术专业请进来。把"换"改为"育",意味着政府对产业转移和升级政策有了更冷静缜密的思考。

 

土地不够用

 

请麻雀飞出去容易,但笼子空了,心水的鸟儿肯不肯飞进来,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

 

广东无疑是制造业大省,在全球贸易链条上的位置虽近末席,却不可或缺。以东莞为例,在全世界,每10双鞋中,就有5双产自东莞。假如东莞鞋厂全部停工,鞋子肯定成为紧俏商品。这是东莞副市长江凌接见外国领事时说过的趣话。另外,广东产的电脑配件、手机、小家电等,均占据不小的全球市场份额。假如广东制造业瘫痪,全球经济必会大受影响。

 

而广东的相当一部分加工制造业,被斥为低端,应予淘汰和清理。深圳是率先在国内处理该问题的城市。21世纪初,和香港接壤的深圳土地不甫使用,为推进城市化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政府推动将低端加工制造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东莞、惠州等地张开怀抱,"主动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和外溢",东莞"遍地开花"的政策,加上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土地日显不足。时至今日,东莞的土地可利用率不足5%,接近深圳当年4%的极限。尤其缺乏成片的可开发用地,现有两片最大的土地是松山湖和虎门港,因为政策原因得以保留至今。

 

鸟笼有点空

 

松山湖是东莞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个尴尬的话题。2002年成立松山湖科技园,意在引进高科技企业落户生根,尤以引进世界500强为傲。同时,杜绝低端加工制造业进入园区。

时至今日,松山湖引进的华为等7家企业,全系来自深圳。松山湖这个鸟笼,设计立意高妙,却形同空笼。偌大的园区内,企业屈指可数。为何自然环境优美,又有政策扶持,高科技企业不一拥而上?

 

台达中国区总经理曾纪坚一语道破,"高科技人员重视生活环境没错,服务配套、交通、小孩读书的学校是否达到要求呢?"曾纪坚称,别说松山湖,他从台湾请企业干部到大陆就职时,会让员工选择到苏州还是东莞,10个人里面有8个选择苏州。原因很简单,苏州的环境指标、服务配套都比东莞好。台商叶宏灯在东莞创办有一所台商子弟学校,设计容纳1000名学生,目前有1500名台商子弟在该校就读,已十分拥挤。小孩长大了总要读书,台达工厂所在的石碣镇有一所中心小学,学校开始不愿接受台商子弟,台达说曾捐过50万元给学校,经地方政府协调,方才接受台商子弟。台商重视教育,甚至比大陆人更看重清华、北大名校,他们都希望把孩子送进教育质量最好的东莞中学,无奈不能遂愿。

 

曾纪坚认为,苏州的先进之处,是把工业区、生活区分开,生活服务配套十分完善,可让外企员工安心工作。但东莞的厂区和居民区混杂,环境、治安、生活均不便利,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他认为,腾出笼子,想引来好鸟,有很多事情值得考虑。而育鸟政策,略显保守,但被视为稳妥。

 

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发育不良的产业。

 

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认为,日本、德国从未小视制造业,日本甚至将制造业作为国策,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制造业强国。说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发育不良的产业。广东产业转移和升级,不能好高骛远,可以鼓励、扶持制造业就地升级,充分利用珠三角完善的产业配套,利用临近香港、深圳两大国际贸易口岸的优势,发展有自主创新、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或可在国际贸易链条中重新占据有利地位。东莞素有大朗毛织、虎门成衣、长安机械、大岭山家具、石碣电子等传统优势制造业,配套十分完善,如能善加利用,在此基础上"育鸟",不失为良策。

最新行业新闻2008年09月19日更新

网友关注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