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从1992年开始建立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15年来,集控区不断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政府在工业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问题上积累了经验。 曾被泉州市环保局列入“黑名单”的中盛五金公司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其生产的电镀汽车配件出口欧美市场。“10多年前,企业不懂怎么处理污水,也没有资金上污水处理项目。大家都是偷排,我们也就偷排。”中盛五金公司的老板许建勋说。 近20年来,泉州逐渐形成以五金、纺织、鞋服等为支柱产业的民营经济群体,与之相配套的电镀、漂染、制革等污染企业随之发展起来。这些配套企业初期规模都不大,布局分散,而且污染环境。 “尽管这些配套企业有污染,但目前泉州的经济支柱还需要这些配套企业。”泉州市环保局局长陈碧云说。 1992年初,泉州市政府组织了一批专家专门研究建立民营企业工业污染集中控制问题,目的是使污染企业从分散走向集中,探索一条独特的边发展边治理的路子。 类似中盛五金这样的企业在泉州有260多家,它们现在分别被“圈”在电镀、漂染、制革等10个工业污染集控区内。 这些污染集控区包括纺织印染行业4个、电镀行业4个、制革行业2个,日处理工业废水能力达25万吨以上,纺织印染业废水集中处理率占到全市行业的70%,制革业为50%,电镀业为82%。 集控区内的生产企业不再为环保治污分散精力,可以集中力量扩大生产。10个集控区里的企业起初不足10家,如今发展到了260多家,年总产值由过去的几百万元增加到50亿元。 泉州出台了有关文件,对集控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行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区内企业、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营单位等各方的责任。 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泉州仍将继续引导更多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从而提高进入集控区企业的环保管理门槛,使集控区成为优质企业发展的平台。积极推行集中供汽供热,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减少废气、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前年,我们已经在大堡等几个集控区试建了1座热电联产的集中供汽电厂,集中向片区内企业供汽供电,结果表明整个片区能耗降低了15%至25%。”陈碧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