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每年仅有20亿元的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业产值,而如今全市年采矿量不到5年前的一半,有色金属工业产值却超过了40亿元。2001年震惊中外的南丹矿难发生之后,河池市的有色金属产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呈现出可喜的新格局。这是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有关部门获悉的情况。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河池市委、市政府全面调整有色工业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头在外”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走有色金属深加工、集约型发展的新路子。 广西河池市有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是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矿藏,初步探明锡、锑、锌等46类矿种,有色金属储量达850万吨以上,总价值达到700多亿美元。其中,锡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铟金属储量居全球首位。但直到本世纪初,河池有色金属产业仍主要以粗放式加工、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河池有色金属产业都是在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2001年南丹“7·17”矿难发生后,河池市委、市政府认真汲取教训。市委书记梁胜利说:“矿难之后,河池痛定思痛,深刻地认识到,河池的出路就在于彻底摒弃过去那种高耗低效的粗放增长方式。” 为不断提高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整体水平,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河池市委、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要求企业改变主要靠挖原矿和卖初级产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路子,形成“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头在外”的开放带动战略生产模式。冶炼企业纷纷把采购网点扩展到海外,从美国、伊朗、澳大利亚、波兰、秘鲁、南非、越南、日本等矿产国进口有色金属,并与印尼BBIM公司、PT.DK公司等国外多家企业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据统计,目前河池矿产资源年进出口总量已达到40万吨,冶炼企业绝大部分原料来自国内外市场,成源冶炼厂、南方有色冶炼公司90%的原矿依赖进口,95%的产品出口国外。从资源输出转变成进口原料,起到了对国内资源很好的保护作用。 与此同时,河池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掌握并运用了冶炼矿渣回收铟、铋、镉、银、金等贵重金属的高科技技术,通过高精深加工,把有色金属全部就地消化,在消化过程中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包括“边角废料”在内的有色金属综合循环利用,使其最大限度地增加附加值。正是这样的发展理念,彻底打破了河池过去那种单一“挖矿、卖矿”的粗放型、低效益的经营方式,走上了有色金属集约型、高效益的发展新路。如该市南方有色冶炼公司利用高铋粗锑第二次吹灰技术从铅锑矿分离出铋元素一项,每年增值100多万元;广田公司运用无抑制和顺势选矿法及冶炼方面的铅锑合金冶炼分离、高纯铟金属制取等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每年为企业增加效益200多万元;有色金属废渣生产水泥,废气回收制成硫酸,矿渣回收提炼出铟、铋、镉、锑、锌、金、银等贵重金属产品,成为欧美市场的抢手货;铅、锑、锌、锡等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率已进入全国领先行列。河池市一年从“三废”中淘回14亿多元。 在河池市委、市政府的新思维下,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据统计,2005年,广西河池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30.9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31.59%,有色金属采选业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实现利润大幅攀升。 在有色工业的支撑下,该市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4.22亿元,同比增长27.27%,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4.28亿元,同比增长27.01%。目前,该市有色金属年采选能力达530万吨,年冶炼能力达70万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锡锌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锡选矿厂。2005年,河池10种有色金属产品达18.7万吨,居全国前列。一个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正在河池崛起。 广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郭声琨在河池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发展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自治区在“十一五”规划中,河池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已列入广西重点培育的三大新工业基地来发展,自治区更致力于把河池打造成为广西最大、全国有名、世界有影响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