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市民最“牵肠挂肚”的新闻是:海洋专家的研究报告称,由于珠江口排污等影响,一些海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广州人常食的生蚝,铜元素和镉元素分别超标740倍和90倍。 其实,海产品受污染,民众已非第一次听闻。此前就有海洋渔业人士在媒体坦言:自己很少吃海产贝类。而去年,广东个别地方还发生过有人食用鲜带子中毒的事件。 但这次超标740倍,仍旧吓人一跳。不过,在报纸、电视铺天盖地的报道中,说法似乎各有出入。有的触目惊心,有的揭露“个别近海渔港也不得不到外地拿货”,但也有专家说“只是局部区域的情况,总体不致如此严重”;有媒体劝市民“慎吃”;也有专家说“只要不吃贝类内脏,只吃其肉风险不大”…… 众说纷纭,颇让人无所适从。其实老百姓最大的疑问是:在零售终端,作为与市民餐桌最近的环节,到底广州市面的海产贝类有没有超标?哪些可吃哪些勿吃?但等足几天,竟然没有看到权威部门的市场检测和公告。连本地海产市场的货源渠道,也是媒体各自打探的,一鳞半爪,五花八门。 黄金周几天下来,不知广州的海产贝类生意如何?如果依然红火,真佩服品性温顺的市民,在这一片疑云之下,依然“以身试贝”!如果生意冷清,则是否意味着一些货源可能没问题的海产商家,也要为这朦胧“有毒”信息,无辜地受牵连? 不由得问一句:悠悠数日,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了一些什么?都在安然放假?抑或是,海产贝类确实问题多多,承认也不是,否认也不是,只好“侧侧膊,无人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