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埭水泥厂仓库里堆放着8000吨“重生”的泥土——这些采自胡埭电镀厂地块的泥土曾遭受30年电镀废水污染,通过6个月的修复后即将回归自然。日前,环保部门对这些泥土进行了采样,并将对样品进行长达一个月的检测。只待环保部门检测达标,即可走出修复现场。 据环保部门介绍,胡埭电镀厂土壤修复工程由市环境治理代理人——无锡市城发集团下属的湖泊公司组织实施,本项目是江苏省唯一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修复示范工程,去年被列入国家级土壤修复重点示范工程。 此项修复工程的前期检测中发现,由于电镀厂建厂初期没有对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场地土壤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物为铬、铜、镍、铅、锌等重金属,其中部分区域铬检测数据超过国家地表水标准1万倍以上。修复现场的实验室里:未修复的土壤样品浸水后,水呈现黄绿色,放在里面的斑马鱼已经死了;而修复完成的土壤样本中的水质清晰。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泥土从胡埭电镀厂的场地里挖出来花了两周时间,严格按照调查数据要求对污染土壤进行清运,最深处挖到3.5米,“要把污染的土壤全部挖出”。 8000吨“毒土”从挖出到重生的6个月里,经历了什么?面对这片污染严重的土壤,湖泊公司联合国内土壤修复的权威部门——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修复方案。8000吨土被分成“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中度、轻度污染的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的毒性,使之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重度污染的2000吨土壤,则要在固化稳定化之前先“淋浴”一番。记者在现场看到,泥土先在洗池中用淋洗液冲淋,随后将其进行干化处理,如检测发现污染依然严重超标,则进行第二次冲淋,达到相关安全标准后进行再利用。 这一修复过程是否会带来二次污染? 湖泊公司人士表示,整个修复过程采用循环生产法方式,淋洗液在完成淋洗工作后将进行净化,随后加入相应的原料再次成为淋洗液。 “退役”工业用地的土壤,成为不可忽视的环保问题。负责此次检测的滨湖区环保监测站钱安成告诉记者,已对滨湖区存在土壤环境风险的企业开展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监测,将建立相应的土壤环境数据库。对搬迁企业的场地,环保部门都要进行“环境后评价”。土壤进行检测不合格的,按照“谁污染谁修复”的原则由业主来修复。 这8000吨“毒土”的修复过程,将推动土壤修复的管理,乃至立法进程。胡埭电镀厂土壤修复工程耗资500万元,“污染花1块钱,修复要花10块钱或者更多!”项目负责人说,土壤修复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费将是一大突出的问题。据悉,我市正在开展土壤修复的相关工作,包括设立的土壤污染风险保障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