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镀网:最近,两个文件解开了大朗天元制衣公司董事长贺志元心中一个心结——五年前出台的旨在“收编”污染企业进园区,以“圈养”方式取代零散排污的决策(《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近期终于有了提速迹象。
7月14日发布的《市委重要决策部署工作完成情况表》和《东莞市东江水质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共同提出要加速建设环保产业基地,后者更是给出了时间表,大限是2012年前建成。
“这一天终于来了。”贺志元把五年前的那番感叹,用在了时下。此前,让他感到不适的是,五年前就推行的治污计划,至今并没有很好成形,“基地何时动工”、“污染企业何时入园”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配套。
贺志元憧憬之时,大朗环保分局局长刘效通也为环保产业基地而发愁:所有前期工作去年均完工,但就是开不了工,“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没有用地指标,我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之时,环保专业基地如何跳出“五年之痒”的藩篱,真正成为环境治理的新型园区,成为企业就地转型升级的配套平台,已是一个迫切而待解的课题。
1.
榜样缺失
2006年便有人预言,麻涌环保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56亿元、入园企业至少300家等。可4年过去,仅有20多家企业入驻,且尚无一家投产,可能是缺少一个榜样力量的带动。
7月13日正午,麻涌东部。
一大片空地正晒着太阳,远端不时有器械敲打声传出,数十座厂房正在不紧不慢的建设中。此处便是东莞市首个启动的环保定点基地——麻涌环保产业基地。
程家元,东莞市豪丰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最近不断召唤企业入园。坐在园区办公楼内,他向记者讲述建园的始末。经过4年的“跑局、跑厅”后,他们几乎拿到了各项证件和审批手续,已经到了让污染企业报名入园的时候和条件。
麻涌被认为是东莞最早启动环保产业基地的地方之一,它的每一个举动都具有示范意义。
2006年,这块地由政府交给豪丰公司开发建设,不久便有人站出来预言,麻涌环保产业基地年产值可达56亿元、入园企业至少300家等。可4年过去,仅有20多家企业入驻,且尚无一家投产,这样的结果多少显得差强人意。
程家元说,自兴建园区开始,公司前后投入已超亿元,只有等污染企业入驻后,通过征收租金、污水处理费才能收回成本、赚得利润,利好并没有如期出现。
“我们不做广告,也不招商,因为政府部门可以面对面地向他们介绍,引导污染企业入驻。”程家元说,东莞污染企业未来发展无非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入园,二是转行,三是撤离东莞。
这或许是豪丰公司当初接手此单生意的一个最大经济考量。
麻涌环保专业基地定位为整合东莞水乡片电镀企业及不达标的配套电镀、印染、洗水、印花项目。到底有多少企业入驻麻涌环保产业基地呢?
资料显示,2007年10月31日,省环保部门报批了《东莞市麻涌镇豪峰电镀、印染专业基地环境影响报告书》。书中陈述了一个数字——按整治计划的时限要求完成关闭、搬迁工作,其中关闭电镀企业43家、搬迁电镀企业42家,关闭漂染企业29家、搬迁漂染企业21家,关闭搬迁洗水企业227家,关闭、搬迁印花企业51家。
程家元说,除了关闭企业之外,搬迁企业按理说都应该是入驻园区的客户目标,当时粗略计算了一下,起码有300家企业入园。入园后,资源可共享,一切情况表明,污染企业几乎没有理由不入园。
但上述计算恰与污染企业裹足不来的现实大相径庭。
“企业之所以不进园,可能是缺少一个榜样力量的带动。”程家元告诉记者,基地至今没有一家企业完成办证、运营,至于入园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很多观望企业心里没底。
事实上并非“榜样缺失”如此简单,不少企业徘徊在园区门外则另有原因。
2.
入园成本
入园意味着淘汰旧设备,添置新设备。站在“成本”门槛面前,不少污染企业开始观望了。
当年的“建设环保专业基地”消息发布不久,很多污染企业已经动了起来,摸索各种入园的可能。
不少企业希望进入东莞电镀基地,于是特意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一次“自测”环评。不料,环评工程师给出的第一条建议:企业应该升级工艺设备。
广东有明文规定,电镀行业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问题,明确指出:凡新、扩、改、迁建的专业电镀项目,全部进入统一定点的电镀工业基地建设、生产和经营;并且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以及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整个企业的电镀生产总值70%以上等要求。
两项数据卡住了东莞电镀企业通往环保基地的道路。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金腊华教授告诉记者:“环评只是一个工具,它并不能逼迫企业去做什么,只能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间接可以促进企业升级。”
程家元说,入园的企业要加大设备投入,使之达到一个新的高标准,否则进入园区就没有任何意义。“原来简陋的一个厂房,低端的生产线,他们不能在园区生产,政府规划这个工业园就是要升级。”
对于很多自动化产值未达70%的东莞企业来说,入园意味着淘汰旧设备,添置新设备。但站在“成本”门槛面前,不少污染企业开始观望了。
“这个做法是有道理的,毕竟东莞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时期。”自10年前见到国外开启“环保专业基地”模式后,大朗天元制衣公司董事长贺志元就预感到这一天距离他们也为期不远。
贺志元并不排斥产业升级,但担忧入园后的土地租金。“园区厂房租金一般是六七十块钱一个平方米,而在村里一般只要十块钱(一个平方米)就能租到比较好的地方。其次是不菲的排污费,园区洗水成本稍微高一点可以接受,但太高了就没法做。”
对于租金标准,程家元并没有详细说,“收费有高低”。
“环保专业基地的租金会比一般的园区价位高。企业入园可以买地,手续自己办,但这样的成本更高。”程家元说,排污费每吨一般在几十元,“之所以征收到这个价位,是因为园区开发商的收益基本就在这里。”
除了可以预见的租金、排污费外,程家元透露了另外一种隐性的办证成本和时间成本。“企业搬入园区后,必须重新办证,一般要得到十几个部门的批文、审核,办证平均时长大致2到3年。”
“现在没有一家投入生产,因为20多家企业手续没有办齐。”程家元道出了企业入园三年、尚未一家投产的个中原因。“多个成本叠在一起,成了污染企业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因素。”
缓慢背后
3.
用地问题突出、规划调整难度大、镇街不够重视,成为环保专业基地建设“静悄悄”的主要原因。
环保生态基地建设得不紧不慢,给企业留下一个观望、怀疑的空间和理由。
2005年,市政府公布《东莞市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方案》,提出建设九大环保专业基地。2006年11月16日,市政府正式发文着力推进。
事实上,东莞兴建环保专业基地的想法是从2001年开始的。只不过,一起发生在2006年的“福安污染事件”加速了想法向政策的兑现。
同年底,一份志在改变东莞污染企业现状的文件正式出台——《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市政府发文着力推进对9个环保专业基地建设,通过集中建设、集中治污,从源头上加强环境管理,实现产业布局明显优化,最终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的理想状态。
然而,这个被多数人叫好的政策并未如期“叫座”。一晃到了2008年,市政府对此调查发现,这一曾聚集全省目光的重大环保民生工程无一建成投入运作。用地问题突出、规划调整难度大、镇街不够重视,成为环保专业基地建设“静悄悄”的主要原因。
市政府不久便就此事专门举行会议。“部分镇单纯从基地本身算财政账、收支账,担心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大,产出不高,便不太重视基地的建设。”当时市领导严肃表示,这一工程与镇街的绩效挂钩。
今年7月16日,大朗环保分局局长刘效通告诉记者,当时列入全市9个环保专业基地之一的大朗的毛织环保专业基地已完成三通一平,专款都已批,“仅前期费用高达300多万元,主要用于环评、总规、林地复绿等。”
不过,让大朗基地迟迟不能落地的原因还是土地。“没有用地指标不敢动,这事让我烦了一年多。”刘效通说,大朗整个基地规划用地900.8亩,一期计划150亩。
“谈到这个我心里很着急,早就期盼专业基地建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我们镇环保专业基地的前期工作开展得相当顺利,但后来在土地指标报批上迟迟得不到批复。”刘效通说,一旦批复下来,可立即开工建设,大朗的环保专业基地建设一定会迎头赶上。
而5月6日,刘效通曾将一份用地指标请示递交给环保专业基地领导小组。随后,一份市国土局签发的回复意见发到刘效通手上,落款为7月1日,意见答复是:“建议该项目通过已批未用存量土地置换方式解决用地问题。”
也就是说,国土部门手头并没有用地指标给到大朗。可是,此前大朗已经圈出了一片土地用于基地建设,“这个基地,林地补偿完了,土地也已征好,不存在拆迁问题。”如何找出一个既不占用指标,又能将圈定的土地建设成基地的折中法子,刘效通冥思苦想,不得而解。同样可以预期的是,大朗基地还要停留在纸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长安等环保专业基地,当地正在向市政府申请一期工程所需用地指标,落实项目用地条件。
加力提速
4.
对购买新设施的企业进行一定补贴,正在酝酿基地建设有可能与镇街考核相挂钩,强有力的政策、方案不断酝酿与出台,让人看到提速迹象。
污染企业入园“大限”在今年5月敲定。这个月份的一次全市环保系统工作会议向外界释放了准确信号——3年,东莞将基本完成重污染企业入园整治。
面对污染企业入园,市环保局局长袁绍东表示:“今年重点整治电镀行业,在2006年专业电镀企业产值5000万元以下、配套电镀企业产值2亿元以下的,一律要搬迁入园,否则一律纳入关闭对象,按照法定程序予以强制关闭。”
限期已定,但东莞何以保证期限之内污染企业安然入园,如何破解企业担心的成本问题、解决环保专业基地建设进度缓慢的问题?
广东环保专家王清宁认为,不能忽视那些企图升级企业的诉求,政府部门要从某一个层面倾听他们的感受,“毕竟企业是主体,应制定更多政策,加以引导。”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对招商引资会有不利影响,“比如,世界第二大拉链生产商、中国最大的拉链品牌浔兴拉链曾想进入东莞,但它要求有洗水业务配套,最终因未能提供这个平台,而失之交臂。”
一边是产业升级走向纵深,一边是企业对内部配套呼声渐浓,环保专业基地担当着为企业就地升级、承载大项目环保工序的重任。但面对现实的企业入园搬迁、办证、租金及治污成本,这些又如何破题?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指引。
这些也是企业一直担心的地方,王清宁则建议政府部门制订一个成本目录,“让企业入园有一个大致的成本核算,不能对此避而不谈。”
王清宁称,由于园区一般委托企业开发建设,因此各种费用将由开发企业定价,“污染企业想留在东莞就不得不入园,而开发企业就有了漫天要价的可能。因此,政府应对环保产业基地设定一定的收费上限。”
贺志元对此有同感,他建议政府应当加大对环保生态园的扶持政策,运用一种普惠制减低成本,让真正打算转型的企业留在东莞、获得新生。
东莞正在对购买新设施的企业进行一定补贴,此举得到了不少企业响应。“虽然大朗环保专业基地尚未建成,已有百余企业呼应进园。”刘效通说。
接下来的一切指向都对准了基地建设如何提速上,上述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在用地指标上要给予强有力保障外,更需要重新审视园区在东莞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给予其他园区一样的重视和待遇,让其能顺利驶上“快车道”。
目前,东莞正在酝酿基地建设有可能与镇街考核相挂钩。强有力的政策、方案不断酝酿与出台,让人看到了提速的迹象。三年后,东莞能否在自设的“大限”面前完成“收编”污染企业的工作,平衡污染企业、园区开发企业、市镇利益关系,关系到转型大计与升级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