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与省环保局发布2008年广东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全省21个地级市酸雨频率达48.5%,河源成为去年广东省未现酸雨的唯一地级市。
“河源市水质优良,空气优良,成为全省唯一无酸雨地级市并非偶然。”昨天(3月24日),河源市环保局局长何明亮这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现象:整个市区无一根烟囱
据他介绍,酸雨的产生主要在于二氧化硫污染,它是因为烧煤、烧油产生微粒与雨水混合而出现的。
河源市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16字方针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环保作为河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经验1:引进项目时不降低环保门槛
何明亮说,这几年河源一直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招商、高环保门槛”原则,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在引进项目时绝不放低环保门槛。
近几年来,全市共有250多个电镀、印染、皮革、造纸等投资总额约380多亿元的项目被拒之门外。同时着力抓好污染控制,几年间在开展钢铁、水泥行业清理整顿行动中,全市共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工艺落后的钢铁企业19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38万吨,督促完善污染治理水泥企业11家。凡是有二氧化硫产生的企业,严抓环保“三同时”,没经过验收合格的绝不能投产。
经验2:陶瓷企业技术须减污染排放
“不少人都知道河源近年陶瓷企业进驻较多,这些粉尘量大的企业难道不会污染大气?”何明亮对此提问的回答是:陶瓷企业只要在建设时加大环保投入,技术上完全可以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我们环保部门实行明确的责任制,对陶瓷企业一律动员进行油改气技术改造,不改造就一票制不准投产,这样,硫污染就大大降低了。水泥厂粉尘多,我们从2003年开始进行除尘设施技术改造,实在不行的全部砍掉,其中建于万绿湖畔的一座大型水泥厂最早被关停,后来欲改建为环保艺术馆,但因各种考虑最后还是拆掉了。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钢铁厂也淘汰了10多家,今年还有3家计划要砍掉。红砖厂近年也全部进行转产,改为水泥砖厂,单是市区就砍了七八家。
目前,整个河源市区没有一根烟囱,这在全省可不多见。
现象:河源电厂脱硫率达96%
河源环保局法规科科长崔伟平介绍,这几年,河源在有限的财力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3座污水处理厂,其中城南污水处理厂是全省产业转移园中第一座建成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各县区11座污水处理厂全面动工;改造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建设市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
经验3:新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
河源比较早在环保局中落实企业挂钩目标责任制。环保局9个副处级以上干部,个个都安排了2~3家污染企业,专门负责处理企业出现的环保问题,检查环保设施运转情况、宣传环保法规、服务环保相关工作。新上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
如河源电厂项目,一直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规定进行建设,是目前中国环保环节审批最严格的项目之一,目前电厂脱硫技术从源头做起,用煤要求是含硫量1.2%,但现在进煤含硫量是0.2~0.4%,而且煤场全密封,不产生扬尘,水、汽全部循环,不对外产生污水排放,脱硫率达到96.4%,脱硫技术所占投资达到17%。同时对19家重点污染企业安装监控,其中国控2家,省控17家。
经验4:最早禁种桉树保护原生林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铁腕’整治破坏生态行为的做法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何明亮说。
河源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停止桉树种植禁令,保护原生林,扩大水源林,全面开始封山育林;同时,及时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停止矿产资源无序开采,关闭非法采矿点400多个,复绿面积达42万平方米;停止木材加工厂审批;建设市区石材、五金加工经营示范区,将市区58家石材加工场和110多家五金加工企业全部搬入示范区统一经营。
此外,推进环保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清洁工程、东埔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东江水质保护工程、治污保洁工程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林业生态市;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全市“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优化美化城乡生态环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河源市在环保工作上成果丰硕:2003年~2007年在全省环境质量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中获得“双优秀”,并先后被评为全国5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之一、“全省环保执法先进单位”和“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
2008年8月,河源市委、市政府班子还被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河源环保局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先进集体”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