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产业链上游,化工行业无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置身事外。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低迷,意味着近期石化产品价格仍将保持弱势运行的态势。”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全球化工业的重组进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世界第一大化工企业巴斯夫虽表示将关闭80家工厂,但其在并购上却毫不吝啬。2008年9月中旬和10月底,巴斯夫分别宣布了对瑞士特种化学品公司汽巴和比利时瑞克塞尔公司部分聚氨酯业务的收购。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任建新预测,“明年2月之后,全球化工业的兼并重组活动会更加活跃。”
中国化工集团或将是这场并购盛宴的参与者之一。摩根士丹利全球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CEO孙玮认为,“这是他们真正进入国际市场的非常好的机会,而且他们也有这样的能力。”
记者:国际化工巨头正纷纷向特殊化学品集团转型,那么,中国化工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任建新:中国化工的发展定位是“老化工,新材料”,即传承几代化工人的基业,在重组改造国有化工企业的过程中发展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并适当向上下游延伸。
在国际市场上,那些大型跨国化工企业拥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国内,其他的石油化工企业则拥有资源、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势。与他们相比,中国化工集团不具备这些优势。因此,我们只能走一条既不与上游企业争夺资源,又不与下游终端产品争夺市场的“和气生财”的和谐发展道路,通过研发和创新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壁垒,形成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产业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走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之路。
记者:近期,陶氏收购罗门哈斯、巴斯夫收购CIBA……国际化工行业正兴起一股并购热潮。如何看待国际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任建新:目前,发达国家的化学工业已进入成熟期,正向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全球化经营目标迈进;而发展中国家的化学工业则初具规模,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大跨国公司进一步采取兼并、重组、出让和联合等手段,进行结构调整,并强化核心业务、扩大经营规模、集中优势抢占市场,使技术垄断、市场垄断更为明显,这种资产重组和大型化的趋势将继续下去。当前,由于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相对于上游石油巨头,石化行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化工巨头们希望通过合并来促进产业链的上下游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球化工业新一轮的重组也变得顺理成章。
记者:在海外并购时,中国化工集团的出发点是什么?遵循哪些原则?
任建新:中国化工国际并购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很好地抓住全球化学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通过并购获得海外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与国内企业的协同效应,在提升我们的产业技术层次的同时,也符合海外企业战略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需要,符合海外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需要。中国化工国际并购的原则是“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
“买得来”是把握时机,以最低成本成功地实施并购;“管得了”是通过科学预算和规范治理结构,实现对海外企业战略、业务方向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力;“干得好”是依靠职业经理人改善运营,持续增长;“拿得进”是发挥产能、市场、技术、管理的协同效应,加快国内的产业升级,降低海外企业成本;“退得出”与“卖得高”,不是要把我们优秀的海外企业出售,而是通过海内外的整合与互补,在引进战投与资本市场融资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当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时要规避各种风险,比如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公司治理与经营风险,以及巨大的文化和观念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