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重庆:改革开放三十 工业彰显成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08-09-27  浏览次数:803

改革开放30年,是重庆工业经济实现巨大跨越的30年。从1978年到2007年,该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该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在重庆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先后作出了"七个一批"、"三大基础"、"5444"发展战略、建设开放型制造业高地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呈现出"十大巨变":

 

第一,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7.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572亿元,是1978年的55.3倍;工业产值由1978年的64.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343亿元,是1978年的83倍。建国以来,重庆工业经济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了46年,从1949年至1995年,工业总产值才由6亿元增加到1053亿元;总规模突破第二个1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1996年到2002年增加到2260亿元;总规模突破第三个1000亿元,只用了两年时间,从2003年到2004年就超过了3000亿元;2006年达到4202亿元,2007年达到5343亿元,预计今年突破650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每年增加产值超1000亿元。仅是直辖十年,重庆工业经济总量就翻了两番。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步入工业化阶段,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88.3%。

 

第二,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由1978年的11.9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02.6亿元,是1978年的42.1倍;劳动生产率达由1978年的6764元/人年增加到12.8万元/人年,是1978年的19倍。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快最好时期,呈现出产、销、效同步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

 

第三,工业企业不断壮大。一是工业企业个数由1978年的1.15万户增加到2007年8.9万户,是1978年的7.74倍。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末,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372户,其中:百亿以上的工业企业9户,50亿以上至100亿以下的企业17户,10亿以上至50亿以下的企业72户,涌现出了长安、西南铝、机电、化医、川维、力帆、轻纺、隆鑫等一批"航空母舰"企业群,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三是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到2007年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1.6%,外资企业产值占17.4%,民营企业占51%。

 

第四,职工收入大幅增长。工业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95.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2万人,是1978年的2.12倍;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收入由1978年的632元/年人增加到2007年的2.4万元/年人,是1978年的38倍。同时,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职工普遍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提高。

 

第五,主要产品成倍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与1978年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原煤产量由1429万吨增长到4204万吨,增长2.94倍;天然气产量由0.09亿立方米增长到71.11亿立方米,增长790倍;发电量由29.6亿千瓦时增长到325.22千瓦时,增长11倍;钢材由73.09万吨增长到436.57万吨,增长6倍;铝材由1.47万吨增长到81.13万吨,增长55倍;水泥由96.14万吨增长到2820万吨,增长29倍;汽车由0.16万辆增长到100.3万辆,增长627倍。摩托车由无到800万辆。

 

第六,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是汽车摩托车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汽车工业销售值1547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8%。产销汽车100.3万辆,增长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摩托车产销量达到864万辆,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汽摩零部件产业有47个零部件的产量进入全国前三位,成为我国八大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二是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2007年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值82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5.3%。目前已形成内燃机、仪器仪表、环保及现代化国防装备的国家级生产研发基地,生产能力、出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材料产业发展迅猛。以重钢、西南铝、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为代表的材料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链不断向中高端延伸。2007年实现销售产值9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7.8%。西南铝铝材产量居国内第一,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三,生产装备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建材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0%;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玻纤生产能力已超过30万吨/年,跻身全国第二位,全球第十位。四是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蓄势待发。2007年化医产业实现销售产值42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9%。主城化工企业基本完成"退城进园"搬迁,形成了长寿、涪陵、万州三大化工基地,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五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以"811"项目为标志,我市芯片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先后引进了北大方正、LCOS光机、国虹数码、恒基伟业、禾兴江源以及惠普软件、神州龙芯、东矽多模等一批重大项目,逐步形成高技术产业链。

 

第七,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迅猛。特色工业园区自2003年通过建设起步、规范发展、形象打造、做优做强,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工业园区,构建了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到2007年末,累计入驻企业3111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7%;累计安置劳动力41.7万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67.8亿元,同比增长98.6%;工业增加值489.1亿元,同比增长103.8%;税收77.7亿元,同比增长102.3%;利润157.2亿元,增长143.3%。工业园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同比71.4%,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第八,企业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技术创新投入从主要依靠政府转变为企业成为投入的绝对主体,企业从配角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从配合科研院所开发到主导引导产品研发方向,成为了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通过三十年来的建设发展,全市初步建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建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0余个。2007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95亿元,约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8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的提升,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部分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在国内形成特色和优势,如轿车混合动力技术、摩托车大排量发动机(650CC)的设计制造、天然气发动机电喷技术、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垃圾发电成套装备、固体危废物焚烧处置成套装备、大型燃煤锅炉、脱硫脱硝成套装备等领域技术水平在全国领先。同时,新产品成为了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五"以来,新产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2007年,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314亿元,是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倍;新产品产值率高达30.4%,为全国前位,西部第一。

 

第九,招商引进项目取得效果。1985年5月中日合资企业--重庆庆铃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外工业企业进入重庆的起源。其后,国外企业进入重庆逐渐增多,到2007年末,全市历年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64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共有93家落户重庆),合同外资金额99.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87亿美元。其中,全市工业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72个,实际利用外资19.23亿美元,占全市的55%。美国福特、天合、江森,英国BP,日本本田、五十铃、铃木、三菱、雅马哈,瑞典爱立信,瑞士ABB,法国拉法基,德固赛、宝马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都入驻重庆。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摩托车产业引入了福特、百利通、本田、宝马等知名企业;在化工医药产业引入了英国BP公司、日本三菱、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德国林德气体、美国西格玛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建滔化工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了美国惠普软件,瑞典爱立信,台湾茂德科技、禾兴江源等一批重大IT项目;装备制造产业引入了瑞士ABB等知名企业;轻工纺织产业引入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饮料巨头;材料工业引入了法国拉法基等。

 

第十,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抓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等工作,累计完成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43户;关闭落后产能2249家;完成了电镀、造纸、碳酸锶、锰等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工作。同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成装机总容量76.5万千瓦的煤矸石电厂,年可消纳利用煤矸石460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6250万吨,工业固废物平均利用率达74%,综合利用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二、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及措施

 

按照胡锦涛总书为重庆确立的"314"总体部署和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我们将紧紧抓住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机遇,充分发挥好我市优惠政策富集、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多元化和开放型的金融市场、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业用地保障相对有力等优势,加快调整,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总体要求及奋斗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保持全市工业经济稳健运行、持续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前提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改革开放等工作,并取得重大进展;做大做强"5+2"支柱产业,打造西部地区领先的五大产业基地,全面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和全国位次明显前移;集中力量加快"一小时经济圈"发展,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开放型制造业高地,努力实现"15552"奋斗目标。即:到2012年全市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5万亿,年均增长23%;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8%;到2012年新增就业人数50万人;2012年当年投资超过2000亿元。在保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05吨标准煤,下降率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84吨标准煤,下降率25%。

 

(二)主要任务及工作措施

 

认真贯彻、全面落实十七大、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科学发展的路子,把工业经济发展中量的扩张建立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建立高质、高效和节约型现代工业体系。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发展重点要落实到三大转变上:一是从高能耗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低能耗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上来;二是从非循环生产转变到循环型发展模式上来;三是从资源粗加工增长方式转变到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质素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和提升"5+2"支柱产业。以"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工业投资五年力争达到9000亿元,从而进一步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基地和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两大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五年时间,打造西部领先的五大产业基地。到2012年,汽摩产业板块销售产值达到3600亿元,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装备制造业板块销售产值达到2200亿元,在西部地区保二争一;石油天然气化工板块销售产值达到1450亿元,进入西部地区前三名;材料产业板块销售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电子信息产业板块销售产值达到2000亿元,在西部地区列第二位。同时,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通过实施大项目、发展大集群,再培育造就一批大企业。到2012年,形成"2221"大企业集群。即:2个销售产值过1000亿元的企业;2个销售产值过500亿元的企业;20个销售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00个销售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

 

第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继续围绕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由2007年的1.8%,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力争到2010年达到2.5%;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300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高于28%,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后几年,将着力推进研发试验能力建设工程、重大新产品产业化工程、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程、产学研结合建设工程、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工程"五大工程"建设;实施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减排及清洁生产、企业信息化"五大专项",2012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到35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5%,实现新产品产值3000亿元,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0家。

 

第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业集中度。到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销售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三分之二;完成工业增加值3000亿元,实现利税80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0%左右;安置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占65%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480万平方米,职工宿舍500万平方米;力争到2012年全市建成5个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园、10个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

 

第五,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紧紧盯住国内知名企业、名牌产品、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着眼于引进技术先进和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推进三类、33个重大招商、合作项目:一是外商企业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1080亿元,可新增销售收入1545亿元;二是中央大型企业(集团)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775亿元,可新增销售收入2185亿元;三是地方、民营企业投资项目13个,总投资893亿元,可新增销售收入2110亿元,通过产业链项目招商,推动我市工业全面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合作。同时,坚持出口多元化战略,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加强与大型采购商的合作,促进企业融入国际采购体系,推进我市工业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化。

第六,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解决民营经济准入、融资、用地三大困难,在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优惠政策享受等方面一视同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工业经济活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扩张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做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民营企业扩张发展对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进入军工产品生产配套体系;支持优势民营企业扩充实力,采取收购重组、强强联合等多种方式走集团式扩张发展道路;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纳入全市工业整体规划。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第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今后五年,节能减排工作要按照"33314"工作思路推进。即:建立和完善指标统计体系、指标监测体系、指标考核体系3大基础体系;加强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监督管理3项工作;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3大重点;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节约和替代石油、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10大工程;深化生态环保建设、推进污染物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全民意识4项措施。多管齐下,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八,积极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彻底摈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内循环服务模式,推进服务外包等战略合作。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企业生产经营搭建服务平台。一是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服务人才,鼓励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到2012年,重庆市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60亿元,建成50个以上创意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为重点,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信息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特别要重点围绕企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产业链信息化、园区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支撑。三是促进有序金融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会展服务业和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

 

最新行业新闻2008年09月27日更新

网友关注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