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万家珠三角港企考虑结业或放弃生产业务,60%以上的港企力图通过转型和升级提升竞争力。 有六成珠三角港商感到前景悲观,三分之二港商认为所处的行业在萎缩,两成港商考虑结业或放弃生产业务,这是香港中华厂商会4月24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的结果。 中华厂商会会长尹德胜向《财经》记者表示,他们从调查结果中发现,近20%的珠三角港企在考虑结业或放弃生产业务,目前珠三角共约6万家香港厂商中,以此比例推算,有1万家面临结业风险。 导致工厂结业的主要原因如劳动力成本上抬、燃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走强等,令企业整体生产成本大幅上扬。56%受访者表示,预期未来两年的成本将上涨10%-20%。 所幸的是,港商面对困境的态度相当积极。中华厂商会副会长李秀恒向《财经》记者指出,在撤退、转移、转型和升级几项选择中,60%以上的港资企业倾向后两者,极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方法包括提升产品的档次、提升自动化的程度、改变经营业务的范围等。 从报告中可看到,72.1%的受访者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和有关团体强化与中央政府的沟通,又冀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够推行一些根本性和持续性的支持措施,如设立工业政策部门,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拓展内销、以及在内地设立香港工业园。 《财经》记者了解到,虽然中西部地区政府希望引进港资企业,特别是广东省政府不欢迎的低技术和劳动密集性行业,但只有10%多一点的港商考虑迁移到湖南和江西等地。相反,超过一半希望搬到地域上较接近的粤北和粤西等地。尹德胜建议,广东省政府应提供一些税务减免或行政上的便利,协助港商转移生产阵地。 从事电镀业数十年的洲亮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李月亮向《财经》记者分析,加工行业不能和整条生产链分割开,上游的原材料产业和下游的各种制造业,都必须保持在两小时的运输圈内,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省主要工厂地区相距五至六小时的车程,搬迁过去根本不切实际。 李秀恒认为,部分厂商甚至可能会回流香港,令香港工业出现新契机。不过他强调,回流的肯定不是四大行业如钟表、制衣、玩具和电子等劳动密集性工业,而是一些创新科技型、高技术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承受香港较高的人力成本。 他举例说,瑞士的工资水平比香港更高,但钟表制造业却是首屈一指,况且香港还有大量市场营销的人才,因此有机会借“回流”契机创出一番新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