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工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2001年3月起,学院党委把教学评价作为关系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生命工程”,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加速内涵发展,促进全面建设,综合办学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战略位置,实施“红烛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三年,采取多种措施引进接收硕士以上学位教员107人,先后选送221人进修,教员队伍硕士以上人数比例达到了69.1%,学历结构显著改善。根据学科规划明确人才定位,有重点地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并在导师遴选、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基础、重点和新兴学科倾斜,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院重点建设的8个一级学科都有一批高学历人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院建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 拥有了以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为代表的部分“帅才”,他们带出了一批团队,取得了一些高水平成果,使学院在某些研究领域站到了国际、国内前沿。徐滨士院士作为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于2004年获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奖和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由他领导的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获得了首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造就了一批“将才”。学院选派中青年骨干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并通过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实践锻炼,培养了50多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3年以来,该院85%以上获奖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是中青年专家。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学院坚持每年举办优质授课竞赛和教学基本功比赛,组织青年教员教育理论培训,表彰优秀教员和标兵,涌现出许军、满开宏等一大批教学骨干,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