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铜材出口近年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在建筑、汽车等行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对铜材的消费也呈稳步上升态势,需求增速远远高于产量增速。2004年中国铜材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国内铜材产量达502万吨。2006年1至9月中国出口的铜材为42.6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长26.0%。铜材的大量出口,引发了诸多方面的隐忧。 中国铜材出口大幅增加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铜材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全球铜加工和消费格局的重大改变。铜产品消费与制造业同步转移 从1992至2004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5370亿美元,年均增幅约30%。伴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国外制造业也大举向中国进军,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经济或生产要素在区域上的重新配置,是不可避免的。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还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或一般制造业,而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或装备制造业则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实施产业转移的重点。 全球制造加工中心向中国的转移,无疑会同时引发全球铜加工、消费格局的重大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世界铜加工中心向中国转移,导致中国精铜消费增加。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电力电子、通讯、汽车、建筑和家电等耗铜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铜加工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国内企业大量投资兴建铜材加工厂,也吸引国外资本的强烈投资兴趣。有关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有700家,其中合资、外商独资企业30家,港澳台合资或独资企业则达到66家。目前,世界铜加工巨头纷纷移师中国,已经或将在中国投资设厂、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就有日本三井、三菱、福田铜箔,德国威兰德、北德金属,美国奥林黄铜公司、耶兹公司,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加拿大VICEROY-CAPITAL公司等。此外,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许多铜加工企业,也不断在江浙沿海地区投资设厂,世界铜加工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例如,世界最大的铜产品上市公司、最大的铜杆制造商和最大的电磁线制造商之一美国的菲尔普斯道奇集团,在苏州设立独资企业,生产高品质的漆包线,第一期产量就达8160吨。 其次,耗铜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带动铜终端消费链的转移。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部分与铜产品消费相关的产业链,也随之迁移到中国。原来在发达国家消费的铜制品,就体现为中国的需求量。例如中国电子工业快速发展,市场对电路板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近年来国外及台湾地区的电路板厂相继移师中国,仅广东沿海一带就有100多家多层电路板厂,从而带动了中国电解铜箔加工的迅猛发展。其产品不仅替代了部分进口,而且大量用于出口,2004年,中国铜箔的出口量占整个铜材出口的比例高达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