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因素”正名 铜铝切勿再入歧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06-12-05  浏览次数:806

被国际投机资金肆意炒作商品期货的“中国因素”,昨日再次得到“正名”。多位专家指出,在判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时,切忌过分看重这一因素而“误入歧途”。

这些专家指出,以铜为例,中国的消费总量中有相当部分被用来出口,“中国因素”并非铜等资源品价格暴涨的“罪魁祸首”。因此,铜等其他资源类商品价格高企,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结果,将这一原因完全归结于“中国因素”是不合适的。因此,盲目相信所谓的“中国因素”,可能会再度陷入国际基金大鳄设好的“陷阱”。

诚然,“中国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占世界总需求20%以上的第一大铜消费国,中国自2000年以来对铜的新增需求占了全球铜需求增长总量的95%,而其他所有国家的需求增长则基本持平。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电解铜表观消费量368万吨,铜材表观消费量568万吨,但当年中国自产铜仅76万吨,铜精矿和铜材的进口量分别达405.9万吨和119万吨。2005年,中国铜产品进口额为162.1万吨,出口为26.3万吨。

但“中国因素”不应该被疯狂地夸大。该协会副秘书长尚福山认为,中国究竟实际消费了多少铜,统计起来很复杂。不过,以空调行业为例,每年有30多万吨铜出口,机电产品中铜的出口数量更大。中国五矿焦健也介绍,近两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贸易企业中的进口呈现下降趋势,加工企业的进口量已经占到进口总量的50%以上。这些进口的铜又有相当数量被加工成空调、电缆等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中国的消费确实在增长,但是中国的因素没有市场上所说的那么大。”

实际上,这一问题在今年的“第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也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北京安泰科信息公司王中奎指出:“中国因素被放大了。”他介绍,今年一季度,美国铜产品消费同比增加9%,欧洲也与之类似,而中国铜铝消费的增速还不到9%。他因此质疑:是不是国际基金大鳄在借“中国因素”炒作呢?

斯迈尔金属公司经济学家约翰坎普也表示,“中国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宜被炒作、夸大。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铝的生产、消费迅速升至全球第一。但占全球比重并不大,尚不足以对全球铝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既然如此,在判断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时,仅盯住“中国因素”,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最新行业新闻2006年12月05日更新

网友关注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