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江苏省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省委书记李源潮表态说,要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整治太湖污染,哪怕GDP下降15%。深受污染之害的无锡为此制定了严厉的措施,政府决定2008年底前关闭772家小化工企业,确保化工企业整治行动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并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 “苏南模式”的污染效应 无锡一直为城市边上的太湖而骄傲。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著名的旅游之地,而无锡也被称为“太湖明珠”。“太湖明珠”并非言过其实,2006年,无锡市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九,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七。这个只有47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0万的城市,能有如此骄傲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970年代的乡镇企业崛起,这也是后来被广泛谈及的“苏南模式”。但也正是这个模式,造成了惊人的污染。 到了1990年代,无锡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由轻工业开始向重化工业转身。无锡市经贸委一份针对该市的工业结构分析报告显示,无锡在二十多年间完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中心的快速推进,重化工业比重从1980年的42%跃升到目前的74%。在此过程中,无锡市形成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机械、纺织、冶金、化工、电子(家电)。在“九五”期间,这五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全市规模企业总量的70%。2006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中,冶金、纺织、机械等行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为55.5%。为了给大制造企业做配套,一些五小企业(小化工、小钢铁、小电镀、小印染、小水泥)开始在夹缝中生存,无锡的宜兴市周铁镇,在1995年最多时有数百家化工企业,经过多次关闭后,现在仍存152家。而宜兴至今还拥有1200家化工企业。 江苏宜兴率先突破 宜兴市化工行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初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为主,多门类、多品种的基础工业框架。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该市化工产业急剧膨胀,小而散的化工企业遍及城乡,无节制发展和无序竞争给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了种种隐患。此后,当地政府开始化工安全专项治理,为化工产业的发展设置了一道道政策门槛。近年来,一方面不断有小化工企业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许多化工企业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日益加快。 宜兴市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截至到今年上半年,该市已有数百家化工企业被依法关停并转。该市化工企业相对密集的镇园纷纷采取行动,以积极的态度加快推进化工企业整治工作。宜兴市委主要负责干部与环保执法人员对该市周铁、丁蜀境内的重点水污染企业进行夜间检查,宜兴市委通过专题会议明确提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