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上海电镀的发展:电镀工业的转折 (1949~1959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2-08-08  浏览次数:826
核心提示:解放初期的行业绝大多数是作坊式的私营小厂,它们与其说是厂,还不如叫作坊更合适。最大的电镀厂也不过是三间门面的大小或者是老式石库门房子的底层一统间,小的厂只有10~20平方米。

解放初期的行业情况

解放初期的行业绝大多数是作坊式的私营小厂,它们与其说是厂,还不如叫作坊更合适。最大的电镀厂也不过是三间门面的大小或者是老式石库门房子的底层一统间,小的厂只有10~20平方米。厂的分布面广,上海各个区都有,厂数在600~700户之间。同业公会是这个行业的松散业主组织,它起到一定程度的横向交流。工人都归入到机械五金工会。电镀厂工人文化程度较低,厂主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开厂只是为了赚钱。1949~1956年的这一阶段是公私合营前夕,政府实行对私改造,业主思想不大稳定。

私营时期的电镀人员不多,所谓大厂也不超过50名,小厂甚至只有1个人,一般厂在10~20人左右,其中抛光人数要占一半以上。镀种比较单纯,很多是单镀镍或镀镍抛光后套铬。技术靠师传,尽管水平很低,但还保密得很。电镀设备比较简陋,一般镀槽用木制,内涂柏油防漏,小一点厂就用装漆的木桶或荷花缸,镀铬槽大都是铁制的内不衬铅,直接用炉子加温,电源用直流发电机或蓄电瓶,很少装有电流表和电压表,有时用一只低压灯泡作电压指示。电流强度大小凭经验控制。抛光机是用轴皮带带动的。镀槽都没有吸风,抛车没有吸尘,工人口上包一条毛巾作为劳动保护。因此职业病很多,特别是镀铬工人,患鼻隔穿和生铬疮的不少。

相关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电镀工业。

解放初期是我国工业的恢复阶段,在轻工业方面,要发展自己的民用工业,如自行车、缝纫机、制笔、日用五金等产品,其它工业如机电、仪表、纺织等也相应发展,这些产品的增加,带来了电镀行业的繁荣。原来电镀厂的作坊式生产逐步转向初具规模的批量生产。这一转变也为后期建立电镀中心厂和合并扩大电镀厂打下了基础。

当时电镀厂虽无明确分工,但各厂的加工协作还是有一定的对象。各类产品如自行车、缝纫机、仪器仪表、医疗器械、杂件五金等各有其加工的电镀厂。现在各制品厂的电镀车间,就是按当时各厂的加工情况归并而成,有些无法归口的厂划给日用五金行业。加工产品的材质大多是钢铁和黄铜,而且黄铜占相当比重,尤其是仪器仪表、绘图仪器、制笔另件都是以黄铜为材质。镀前经打砂、抛光、镀后再抛光,因此大小电镀厂都备有抛光,抛光工人与电镀工人之比不少于1:1。有的电镀厂只有抛光,“抛铜作”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从感性到理性——电镀工艺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解放后制品厂的发展,制品的品种产量的大量增加对电镀厂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来的作坊式生产显得不相适应。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等国对大陆实行禁运,迫使电镀行业要自力更生。那时对电镀的认识极为肤浅,以镀镍为例,只知道将进口的镍矾(如英商开宁的Albo镍矾)溶于水而配成镀液,不知道是什么成份,维护镀液,只有加矾。要自行配制镀液,更是无从谈起,不要说没有配方,即使有了配方,犹是天书,即便是盎司/加仑,也不知它的含义,pH是什么也不懂,其它更不必说了。这样的客观条件,迫使从事电镀工作的人,要从速把电镀技术的知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那时的同业公会领导有毛乾良、王伯雄、沈冠复等几位先生,他们认为要掌握电镀技术,必须从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必须技术公开,必须对广大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于是电镀同业公会就酝酿开设电镀培训班。1954年我国第一个电镀培训班在上海牯岑路电镀同业公会内开学了,聘圣约翰毕业原任橡胶化工工程师的李鸿年先生任教和编写教材,教材内容是基本的电镀理论,李鸿年先生从此就步入了电镀行业。培训的对象是私方家属和电镀工人。第一学期“电镀初级班”,第二学期“电镀高级班”。这样,连续办了几期,从此我国第一代用理论指导电镀实践的工人诞生了。在这个班学过大多已是当今的技术骨干。如:秦宝兴、何长林、江志兴、陈永福等都是首班的学员,公私合营后,上海市电镀工业公司生产技术科在孙锡琪科长的支持下继续开班,同时增设了普及班和分析班,仍由李鸿年任教,这样上海电镀行业涌现出一支有理论和实践的技术队伍。

电镀工艺、设备和原材料

在这阶段,工艺是传统的镀种,最多的是镀镍,只有暗镍,都要经抛光,一部份抛光后即为成品,另一部分再套铬。抛光即所谓三抛二镀(打砂和抛光—镍层抛光— 镀铬后抛光)。当时的装饰性镀层可以说都是镍或镍套铬。滚镀也是如此,以镍为主。镀镍工艺一般都是铁上直接镀镍,少数用氰化镀铜闪镀一下。对铜或黄铜另件,一部份镀镍抛光后镀铬,另一部分直接镀铬,俗称“硬咬”,“硬咬”用于制笔零件较多。防护性镀锌以氰化镀锌为主,也有少量的酸性硫酸盐镀锌。贵金属电镀主要是金和银,镀液都是高氰化钾和高含金量的,仅作装饰性用途。少量镀黄铜用于滚镀和套色,镀液都是高氰的。其它镀种几乎没有。铝氧化主要是硫酸氧化,染色都是直接染料,加工产品为痰孟、肥皂盒之类。当时用的电源设备主要是直流发电机组,由电动机直接带动,一般都是300安和500安的,电压为12伏,少数为1000安12伏的,后者用于镀铬。小的电镀工场用蓄电瓶的也不少。当时半导体工业尚不发达,个别的小功率整流器是用硒片整流。抛光机当时叫抛车,各厂基本都有。为了防止铜合金和铜镀层变色,表面常涂保护涂料,涂料用成品“淡金水”,成份是虫胶漆加碱性橙调色,铜的着色主要为古铜色,着色剂是硫酐和“勃郎粉”,在古铜色表面也涂淡金水。这些原料在专门的电镀原料行出售。

前处理用碳酸钠或烧碱去油,一般再经一道手工刷瓦灰(是一种油漆用的腻子)的工序,以保证镀层的结合力。当时没有化验分析,也没有pH试纸。自李鸿年先生制造出我国第一只镀镍用的pH比色器和镍量比色器后,才能简易测定镀镍液的pH。

最新行业新闻2012年08月08日更新

网友关注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