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亚有些舍不得,但还是说了“不”字,这一次他拒绝的是一家主动前来的挪威企业。在将印着“江苏灌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职务的名片递给记者时,他不忘记提一句:“我一直在负责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这家被他拒绝的挪威企业,本是他们花了大力气考虑引进的,“因为一开始洽谈的时候,对方要做的项目很诱人。”的确,1500万美元的一期投资,外资背景,从事汽车尾气处理这一环保行业,就算是刘红亚这样干了许多年招商的人,也难免心动。“前些年,这种项目我们求着他们来,他们都不搭理,何况现在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刘红亚的语气中还带着些许洽谈初期的兴奋。 项目进展很快,直到卡在了一个关键点上。“对方说要建立一个金属表面处理中心,但我们一了解就清楚了,那是一个电镀厂。”可现实是,由于电镀厂对环境的巨大破坏,灌南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已经在逐步取缔,新进的项目还要继续搞电镀?答案显然是不允许,虽然对方提出一年只使用一次,但最终依然被否决。 “真不想赶走他们,但转型升级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了。”刘红亚有些遗憾,不过权衡过后,他深知这种拒绝背后的意义。实际上,这已经是他上半年拒绝的第7家企业,“之前有一家做不锈钢的,处于产业链上游,和园区一些企业也配套,但因为能耗高,我们没有留下”。见微知著,虽然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力度可见一斑。数字也成为佐证因为环保、产业不配套等原因,上半年开发区拒绝的投资达20多亿元。 不仅对引进来的项目严格要求,对于园区原有的企业,灌南经济开发区也在要求它们转型升级。在位于园区内祥和制衣的生产车间,有别于大多数服装厂,记者看到的工人数量,甚至没有他们正在操作的机器数量多。“去年我们耗资1500万元,购进了150台全自动电动模机。之所以下这么大本钱,是因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据该厂党委书记苗正荣介绍,2003年,祥和制衣作为重大项目被引进园区,并取得迅速发展,员工人数一度接近千人。但近两年,一方面因为“用工荒”问题,企业招人出现困难;另一方面,原有的生产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经常因为质量等问题导致原有客户流失。在此背景下,祥和制衣大手笔购置先进设备,转型升级渐显成效。“过去10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在机器上完成,我们的员工数量也因此减少一大半,招工不再是难题。而且,新技术带来了产品档次的提升。现在客户的投诉少了,订单却多了,今年上半年的订单额首次突破亿元,超过去年一整年。”苗正荣告诉记者。 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了金属精加工、装备制造、光电等三个“百亿产业”,开发区更注重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上下工夫。 针对园区金属精加工产业层次参差不齐的状况,开发区对原有金属精加工企业,通过“三个一批”形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招商上对不符合节能减排的项目限制一批,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整改一批,对无法整改到位的关停一批。截至目前,已有3个总投资超亿元的铜加工等项目被限制引进,8家企业已整改到位,2家企业被关停清理。另外,园区还重点招引与现有产业配套、能够形成作为原辅材料的企业。针对园区铜加工企业生产大多是铜板、粗铜丝等产品的实际,园区先后引进电解铜、漆包线等中下游企业10余个。 在此基础上,开发区还向纵深发展,重点向使用铜的空调器、电机、变压器等下游方向发展,通过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延长了金属精加工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自我提升。 “政府只是在方向上替我们把关,关键还在于企业自己。”园区企业江苏杰孚特重工制造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朱化磊对于转型升级有着自己的理解,“完成转型升级,还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公司车间,记者看到各道工序上的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切割、焊接、组装。公司生产的产品是在国外被称为工程机械中“变形金刚”的多功能滑移装载机,该产品可于作业现场随机快速更换或挂接各种工作装置,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作业内容。正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杰孚特重工生产的滑移装载机通过不同零部件的搭配,可以实现55种用途,产品销往美洲、欧洲、非洲、澳洲、中东、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灌南经济开发区通过联系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含量。目前,整个园区已经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组织申报了30多个专利、15个高新技术产品,3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正在积极申报中。灌南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将实现经济和环境双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