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新颁布的《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废水的回收利用这两个问题业内人士有不同见解,乐观者认为全面达到新标准不成问题,废水回用也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做到零排放。悲观者认为新标准不可能达到,废水回收缺少经济性。热点存在争议很正常,关键是在争议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出台对于电镀企业是危机还是机遇(1)现有废水处理技术与新标准的要求相差太远。在老标准的实现还存在不少问题的情况下,要全面达到新标准存在技术障碍。(2)电镀企业的现状与标准要求相差太远。差距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设备投入两个方面。(3)旧标准与新标准的过度时间太短。与新指标相适应的废水处理技术需要攻关与创新,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真正应用于生产需要一个不短的周期,两年时间显得仓促。(4)金融危机加深电镀行业危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使不少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适应新标准的技术改造资金受到影响。(1)新标准体现国家对提高电镀污染治理的决心和力度。电镀企业与其长期被动应付,不如以新标准为推动力,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当前电镀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是空前的;而环保部门对企业的重视和支持也是空前的。环保监管部门与电镀企业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也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达标方面,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不能达标排放,环保部门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所以帮助电镀企业达标排放一定会成为环保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2)达到新标准,闯过危机的企业相对徘徊在危机边缘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在环保新标准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下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一定是优质企业,当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来临时不战而胜。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和价格竞争相比,在环境保护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效者可以从中获益。一个企业通过污染物削减,将排污量减少到限额指标之内,就不必支付额外的排污成本;如果能够大幅削减,则可以为企业发展留出空间,不必购买新的排污权;如果排污指标有多余,则可以通过交易平台卖给有需要的企业,从中获得利益。无力承受环境治理成本的企业将被淘汰,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为没有谁愿意成为一家专门制造污染、治理污染而不能赚钱的工厂。淘汰不能满足环境要求的落后企业正是新标准出台的意图之一。(1)从技术上看,常规的指标较易达到,COD、总氮、氨氮等没有现成的实用技术,突破需要时间。(2)从经济上看,即使技术有突破,投资、土地、运行成本过高,企业也难以承受,需要适应期。(1)面对新标准,许多环保研究机构和工程公司把达标技术突破作为巨大商机,加快技术攻关步伐,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2)简单技术解决达标难题的可能性很小,技术可行而经济难行的局面可能会出现。(1)再好的废水处理技术也有应用条件限制,包括:废水分类和浓度限制等。不顾这一浅显道理,废水混排、浓废液乱倒所造成的问题出自管理而不是废水处理技术。(2)选择工艺、添加剂或其他化工原料时只顾产品质量和产品花样,不顾环保后果,将大大增加废水处理的难度,配位剂、添加剂等都是废水超标的元凶。从工艺源头控制、削减有毒有害物质以及严重影响废水达标处理的物质是最有效的手段。一个有效的废水分类收集系统、规范的操作方式和严格的浓废液管理制度是废水达标的基本保障。废水处理技术是否正确合理至关重要。一个工艺落后甚至错误、设备陈旧老化、缺乏控制手段的废水处理系统是无法承担废水达标重任的。“零排放”作为一个概念,作为一个无限接近的目标无可非议,但不能将其作为普遍适用的技术误导企业。除了绝少数特例,以现有的技术,一般电镀厂无法做到“零排放”,只能做到少排放。所谓易是指投资少、风险可控的技术,如:逆流漂洗、用水控制等;所谓难是指投资大、风险难控的技术,如:膜技术等,前者先行,后者慎行。废水经过化学处理后含盐量提高,成分更复杂,回收难度和成本都会增加,应考虑将有重复利用可能的水在混入废水处理系统之前进行回收处理。例如:使用过的纯水,其水质大多数指标优于自来水,不要当废水处理,而是直接或简单处理后回用。不同类型的废水混合后要分离出有用的资源就变得困难。如果含铜废水和含镍废水是分开的,就不难分别回收有价值的铜和镍,而铜、镍混合的废水要分离回收难度就大了。不要被貌似先进实则难以控制的技术所诱惑。对于那些运行费用高、管理难度大、使用寿命短、性能衰退快的技术避而远之。选用什么方案完全根据自身情况,不要受技术先进与否左右。电镀废水回用技术还处于成长阶段,远不及电镀工艺那么成熟,所以在大笔投资之前应该亲眼看到同类企业的成功案例,而且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案例,否则,要冒投资失误的风险。废水达标和回用是电镀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两个课题。对于经营者而言,首先应该认真审视本企业在工艺、管理和环保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把最基本的工作做好,同时关注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废水达标或回用技术。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就在眼前,闯过危机的企业将赢得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