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资讯 » 清洁生产 » 正文

环保历程:看浙江生态省建设发展3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08-12-18  浏览次数:911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为30年来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生态省建设中每一个关键词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决策、一群群不遗余力的执行者和一个个可圈可点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努力地带着我们回归家园,自然的家园。

 

明净的天空飞鸟掠过,淡淡的云朵徜徉在蓝天,淙淙的泉水流向远方……虽然世界近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人们心目中的家园,总是指向那青山绿水环绕、万物生机盎然的乡村。

 

回归大自然,回归绿色覆盖的土地,回归千百年来无数诗句里留下的秀美浙江,是我们的梦,也是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为我们保留了这个家园的原生态。然而,走向强国富民之路,工业化进程无法回避。改革开放30年,古老中国走完了许多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中国以令世界瞠目的速度成为“世界工厂”,而浙江,俨然这片制造之林的一棵“秀木”。可是,这一切,都不得不起步于粗放式的增长。

 

过度的索取之后,大自然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2004年7月,当大面积的蓝藻如绿油漆般涌来,冲刷着钱塘江岸,人们惊呆了,刺痛了。

 

坏消息不断传来。八大水系中,瓯江作为浙江第二大河,由于受电镀等工业及其它污染,铬等金属含量超标;鳌江因上游及水头等地制革污染而变黑变臭;赤潮、大雾、酸雨等灾害天气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而来的是癌症发病率上升、食品安全等环境后遗症。

 

人们开始深刻地反思,在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块状经济,也许创造了“金山银山”,却也消耗着绿水青山。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民间的呼吁和政府的政令几乎同时加大了力度。

 

从2003年掀开的生态省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为期三年的“811”环保风暴开始涤荡浙江。一些对钱塘江污染影响大的企业已经或正在搬迁。全省造纸行业纸浆生产线全部关闭,味精污染已完成全行业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治理,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扩建、新建……

 

今天,生态环保指标已经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不顾环境容量、拼资源能源,偏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将遭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红灯”;今天,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在全省各地蓬勃发展,风起云涌的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改写着浙江农村旧貌,生态省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理性的制度建设不断巩固环保执法风暴的成果,浙江的环保立法进程从未如此加快,出台规章文件从未如此密集。在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探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生态省建设亮点纷呈,资金投入累计达到998.9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2.06%。“双赢”一词格外响亮。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这对“矛盾”,转变为寻找“双赢”荣辱与共的合作。这种变化,改变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正是这种超前意识,使经济发达的浙江,终于让河水一天天洁净起来,空气一天天清新起来。

 

30年,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我们不妨盘点一下有关环境保护的关键词:绿色GDP、节能减排、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禁牧、禁渔、循环经济、区域限批、规划环评……每一个关键词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决策、一群群不遗余力的执行者和一个个可圈可点的故事。而每个故事,都努力在带着我们回归家园,自然的家园。

 

当然,一切远未就此划上句号,生态保护,注定是一个恒久的课题。

 

生态学者利奥波德说:“人们不断回到起点,以重新开始寻找那些永恒的价值观。”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方向,坚持不懈。

 

1978,我成了中国环保专业第一批大学生

 

1978年,大多数人都还分不清“环卫”与“环保”的差别,以为“环境保护就是扫扫马路”。这一年,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环境保护专业。斟酌着这个陌生的词汇,陈英旭满怀着新鲜感,与其他33名青年学子跨进农大,成为中国“第一批环境保护专业的大学生”;12年以后,陈英旭又成为了这所大学该专业的第一位博士。

 

三十年前,林立的烟囱,正是工业发达的象征。初入校园的陈英旭,对于环保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没有完整的培养计划,也没有很好的专业教材,老师也是从各个专业抽调过来的,边办边学,一切都在摸索中。直到有一天,同学们在实验室里做化学测试,当时的系筹建负责人何增耀老师走进来,和大家兴致勃勃地展望起环境专业的前景,陈英旭开始感觉到,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责任感油然而生。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在上海金山石化等企业为期半个月的毕业实习,让陈英旭眼界大开。这些大企业从国外引进了污染治理的配套设施和先进技术,可以说是国内企业清洁生产的雏形。而此时的杭州,刚刚提出筹建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一切都显示,环境保护事业才刚刚起步。

 

此时,农业减产、死鱼等污染事故开始时有所闻。毕业后,陈英旭曾被请去查看一处水稻田,田里沟里测出的砷、铜等含量之高,让陈英旭吓了一大跳,很明显是周边化工制药企业废水直排所引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浙江,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粗放的增长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污染事故日益增多,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发生在太湖的蓝藻事件。实地查看到的景象让人吃惊。那一刻,陈英旭感觉到,环保任务是如此艰巨,作为一个环保科研者,肩上的担子是如此沉重。

 

令陈英旭欣慰的是,最近五年,浙江的生态省建设不断推进,有效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根本的推动力来自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家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更是率先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使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有了根本改变。”

 

现在,作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学科带头人,陈英旭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创新型环保人才,带出许多高素质的博士、硕士,一方面承担了国家以及省里的一些重大环境科研课题。他牵头主持的《太湖流域苕溪农业面源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项目,被列为2008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总经费3.3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29亿元。此外,还有被列为浙江省长项目的“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等。

 

【浙江环保发展历程】

 

·1974年8月,浙江省召开第一次全省环境保护会议,11月成立浙江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1977年12月,浙江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挂牌。

 

·1981年4月,成立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全省11个省辖市均建立了独立的环境保护局。

 

·1989年,浙江第一次实行了各级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1992年起,浙江省将环境保护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1994年以来,浙江省召开全省环保会议,并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通知》,组织实施“碧水、蓝天、绿色”三大环保工程、《浙江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浙江省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2003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同意将浙江省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我省成为继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等之后的第五个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

 

·2004年省政府召开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部署了以全省八大水系水污染整治和11个省级环保监管区为重点,全面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2005年,省政府下发了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钱塘江流域污染整治以及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搬迁、转产、关闭的若干扶持政策等规范性文件,颁布了《浙江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2005年,印发《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

 

·2006年,省政府颁布《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为加强环境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还颁布实施了10多个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了环保地方政策法规体系。

 

·2006年,制定完成了全省八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严格实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2008年初,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节能减排大会,会上省政府与各设区市签订《浙江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目标责任书(2008~2010)》。正式启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

 

来源:浙江在线

最新清洁生产2008年12月18日更新

网友关注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