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北岸三江营口,有个24小时运转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站一头系着江都,一头连着千里之外的北京,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两地的神经。近年来,为了“一江清水向北流”,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江都,善于做加法、减法、乘法,完成了一份“漂亮的环保答卷”。
“加法”:每年2.5亿元用于环保
在城区新通扬运河两岸,每天都有不少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碧波清水的背后,是近年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的结果。
为让江都的水更清,我市累计投入1.49亿元建设了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厂。目前新通、龙川二桥、南区、江都桥泵站已投入运营,共铺设主干管道30多公里,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同时,大桥、邵伯、真武等镇也积极行动,先后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到2010年,13个镇将有80%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
出于对东线源头水质最苛刻的追求,加大投入的“加法”一直在演练。去年12月,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截污导流工程经国家发改委审查通过后正式开工。工程主要目的是将已处理过的合格尾水进行远程输送,计划总投资8000多万元,共需铺设管道23.7公里,预计年底将全面建成运行。
在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后,我市新建了垃圾填埋场。已经使用了15年的老垃圾场怎么办?这是一道选择题:如果选择搬迁,政府将耗费巨资;如不搬迁则能省下费用,但“一江清水”无法保证。责任面前,我市选择了前者。今年7月,投资3700万元的老垃圾场无害化处理工程启动。目前工程正按序时进行,年底可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不远的未来,那里将成为一处生态绿地。
这些年来,类似的环保“加法”不胜枚举,城河改造、企业加大投入、农村环境改造以及围绕沿江实施的5平方公里大江生态风光带建设等等,无不体现了江都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减法”:每年COD减排1200吨
做“加法”的同时又做“减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加”的目的也是为了“减”,是为了减少COD等污染物的排放。
在龙川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近年来没有引进一家化工企业。不仅是不建,为打造南水北调“清水走廊”,我市先后对100多家重点排污单位、23家电镀企业、39家锌业企业开展了综合整治。据市环保局局长徐春元介绍,从去年开始,我市决心用两年时间关闭100家小化工,去年已关闭32家,今年又关闭了32家。
“减”,同样离不开企业。我市建立在线仪“三方运营”管理模式,对企业实施数字化监控。目前全市有42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2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阶段性审核验收。今年1-7月,完成COD减排量1082吨,完成SO2减排量312吨。
“减”的还有农业面源污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生产,努力减少因为农业而产生的污染。同时,彻底清查并严厉打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违法行为,年底前完成二水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2家船厂的环境整治工作,明年对5家码头进行整治。
一道道“减法”,减出了碧水蓝天。据环保部门测算,近年来我市每年减少COD排放达1200吨。环境一天天优化,江都与北京共享的天更蓝了,江都送往北京的水更清了。
“乘法”:环境也是生产力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向来就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这里面既透着辩证法,更有着科学发展观。这些年来,在为“一江清水向北流”而努力的同时,由于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我市也成了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青睐的投资热土。
今年5月29日,法国阿海珐输配电集团投资的输配电高压母线管项目落户我市,这是继美国乔丹、日本电装、日清纺等企业之后,落户江都的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环境,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减少了他们的环保投入,更意味着对地方、对员工的责任。
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也促进了一批耗能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近年来,江苏快乐集团全面实施节能降耗工程。该集团投入90万元新建的6台“锅炉凝结水立闭式回收系统”,每天每台可节约用煤3吨,节约用水120吨。总投资390万元的4台尘塔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后,每天的耗煤量由原来的近80吨降低至不足38吨,每年可降本增效500多万元。
严格的环境保护,更直接升华了江都的旅游品牌、形象口碑。目前,以源头、引江、邵伯湖等为代表的江都旅游业,正日益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而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极大地推进了高效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借力于南水北调,江都环境的“乘法效应”逐步显现,经济质态运行良好,招商引资捷报频传,特别是广大市民首先享受到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生活。这是最大的“乘法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