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减少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人们的共识。然而,减排路在何方?在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上,众多专家认为,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实现低碳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年6月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报告认为,就个人而言,中国2003年的生态足迹是人均1.6全球公顷。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这一数据低于全球人均的生态足迹2.2全球公顷。
然而,尽管人均消费较低,我国还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生态赤字。2003年,我国需要整个中国国土的两个面积才能供应其消费和吸纳其制造的废物。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认为,大部分生态赤字来源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能源消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排放源,所以如何减缓化石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
那么,如何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3年应运而生。这一概念认为,今后应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它也被认为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的经济运行模式。
鉴于国家经济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特点,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核心应该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谢克昌表示:“在我国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势在必行。”
徐锭明说:“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
清华大学国家低碳能效实验室主任何建坤也认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在引发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
谢克昌指出,对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技术的实质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发展低碳能源技术的重点在于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
何建坤建议,世界范围内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洁净、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我国应争取在10年到15年时间内掌握先进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和液化以及清洁煤发电相结合的二氧化碳收集和封存技术,形成超常规、大规模产业化工业体系和市场机制,奠定承担减排义务的基础。
“作为能源企业,也应当抓住机遇,在发展洁净、低碳能源技术方面超前部署,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和技术竞争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何建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