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位于南湖区余新镇的某电镀厂还是家令当地环保部门异常头痛的污染大户。今年,已搬入崭新的标准厂房、实现了全自动生产的该企业,不仅产能提高了9倍,还彻底摘掉了“高污染”的帽子。
日前,记者在南湖区新建成的金属表面处理集聚区看到,已有7家曾经污染严重的电镀企业在区内试生产,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满足了当地其他行业对金属表面处理的巨大需求。记者同时了解到,在海宁市,目前所有的电镀企业也正在向政府特别规划的电镀专业区转移。
“建立集聚区是为了实现金属表面处理行业的产业升级。”作为南湖区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工作负责人之一,南湖区环保局局长陈凯表示,传统金属表面处理行业虽然“三废”污染重,企业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但却是汽车零配件、电子、五金加工、机械制造等众多行业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的停产、关闭等整治手段,在清除污染源的同时,也给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目前,集聚区在厂房、设备、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已超过3亿元。”据集聚区经营者、浙江中法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其法介绍,在淘汰了原来的老厂房、设备后,集聚区内的7家企业已从原来以手工生产为主变成了全自动生产,随着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集聚区内的金属表面处理完全达到了国家最新的清洁生产标准。
南湖区经贸局有关人士表示,将金属表面处理企业迁入集聚区,是为了在保存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电镀企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的目标。
“以前从不敢接的大型料件,现在也可以批量生产了。”余新银光电镀厂如今成了南湖区金属表面处理集聚区的一个标准车间,现场负责人顾明荣告诉记者,由于引进了250万元的全自动生产线,虽然工作人员减半,加工量却是原来的8到9倍,每月加工费可达100万元左右。
“进入集聚区的企业平均年产值增长3倍,污水排放量却只是原来的1/3。”陈凯表示,目前集聚区内7个车间的额定污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为每年78.5万吨和65万吨,并将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争取几年后将污水排放量再减少60%。
而在海宁,同样为了扭转电镀行业产业档次低、环境污染重的问题,所有电镀企业都将转移到政府特别规划的电镀专业区。目前,计划投资3亿元、面积200亩、建设标准厂房26幢的电镀专业区正按计划推进,厂房及配套设施土建工程等已基本完成。
有关人士表示,从屡罚屡犯、强制停产甚至关停到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的方式,让金属表面处理企业集中生产、统一管理,我市正摸索出一条金属表面处理行业产业升级的新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