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环保政策和执行力像钢铁一样坚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样软弱。”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实际进行调研之后,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如是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环保总局就派出15个调研小组,分赴全国各地调查研究,与基层同志面对面交流,共商环保事业发展大计,共谋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之策。 转变观念:“不要污染的GDP” 黑烟滚滚,污水横流。我们正在为忽视环保付出惨重的代价。目前,全国700余条河流中46.5%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3.6亿农民喝不上干净水…… 在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领导甚至要求环保部门为违法建设大开绿灯……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各地总结经验教训,把环保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召开了环保大会,20个省份出台了贯彻落实《决定》的政策措施,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环保工作的体制、机制、能力、投入等实际问题。 “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经济发达省份浙江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丧失了环境优势,也就丧失了未来。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宁可少要GDP,宁可得罪一批企业,也要把环境污染治理好。山西省更是提出——“不要污染的GDP”。 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坚持环境优先发展战略。今年以来,广东省环保局否定了26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项目,占总审批项目的10%。 放弃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物质效益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各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共识…… 严格执法:有力震慑环境违法行为 “执法难、执法险、执法软”,“不查就不管,一查就补办,补办就合格”。由于基层环保部门受地方保护主义的掣肘,环保执法成为环保工作者的难言之痛。 为了落实环保监察责任,今年环保总局组建了5个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和6个核安全监督站。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环保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执法力度,把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环境隐患作为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内容,环保总局今年共检查水源地7680个,取缔了一批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 同时,还通过开展全国环境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了环境敏感区的隐患,建立事故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48万人次,检查企业50余万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9万家,对5036家污染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检查工业园区1876个,企业2.5万家,查处违法企业3138家。 河南省把对沙颍河、卫河等6个重点流域治理作为向全省人民公开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334家,限期治理1096家。 严格的执法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环保执法人员的腰杆直了!2005年,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总额比2004年翻了近一番,今年前三季度又比去年同期增长近90%。 以人为本:全力打造环保新理念 转变观念天地宽。人们欣喜地看到,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加强环保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解决环保问题的转变。 上海市完善了环保准入的联动机制,对环评文件未获批准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予批准立项,规划部门不予批准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不予批准施工建设,加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刚性约束。 为了加强环保问题的监督,各地不断探索环保监督长效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湖南省通过实行“三同时”保证金制度,解决了中小企业建设项目监管的难题。山东省坚持实行新闻发布会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开办环保“阳光政务热线”,通过电台与群众直接对话,接受社会监督。江苏、广东、河北等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环境管理向乡镇延伸,云南等一些欠发达地区也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环保监督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的环保。 环保工作是双重管理,一些地方探索新管理制度,有效树立了环境执法的权威性,对强化监管责任起了积极作用。海南省对各地环保部门的领导班子实行垂直管理,环保局长及其班子成员由省局任命。重庆市规定,下级环保局长任命必须经过上级环保部门的同意。 “把调研成果融入决策之中,及时破解当前环保工作难题。”成了环保总局领导班子的共识。目前,已起草向国务院递交的5个专题报告共涉及地方反映的问题69个,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操作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与协调中。 |